English

川震十年台湾援建者回访:见证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

2018年05月12日 08:36: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湾嘉宾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并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 赵苗青 摄)

  中国台湾网5月12日成都讯 (记者 赵苗青)“5.12”震灾,寰宇共殇,从地震伊始到重建新生,十年来,台湾同胞与四川人民心手相牵、共克时艰, 5月10日至14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台湾同胞四川行”活动举行,参与抗震救援和灾后援建的台湾同胞代表重返灾区,见证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

  64岁高龄率队速降灾区 十年后回访叹灾区巨变

  11日上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馆内,欧晋德凝望着展板上台湾救援队的旧照片陷入了回忆,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接到很多救援队同仁的电话,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即刻动员尽快赶赴灾区支援。”2008年5月16日年逾六十的欧晋德作为台湾救援队队长率领一支由22名台湾同胞组成的专业队伍迅速前往地震灾区,也是第一支入川的台湾救援队伍。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台湾救援队争取到了“包机直飞”在两岸直航尚未开通之时,这种特殊待遇的含义不言而喻。

  “深入汶川地震灾区眼前的是一片断壁残垣,灾情比我们设想的严重很多”,欧晋德回忆起十年前进入灾区的情形依然满怀激动,“通过展览了解到灾区这十年间的发展变化,灾区恢复重建的速度之快,振兴发展的成效之大让我非常感动,全世界应该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在这么快这么短的时间里恢复到如此程度,尤其是发挥重要作用的对口支援机制,高效集中各方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作业模式,两岸可以在地震监测预警和震后灾区重建方面加强交流、沟通经验,中华民族只要团结,再大的灾难也能承受,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四川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10年间,灾区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39个重灾县(市、区)生产总值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一年往返灾区十九次只为呵护“美丽的花朵”

  灾难发生时,台湾顶新集团第一时间为灾区民众送去食品饮料等物资,顶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滕鸿年当年5月19日就抵达灾区,参与集团在灾区的热食供应公益活动,期间他先后到访什邡、绵阳、绵竹等地,动员当地同仁开展全面紧急救援。

  为了让灾区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2008年8月,台湾顶新集团委请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姚仁禄无偿设计,投资援建抗震强度可达9级的都江堰顶新新建小学以及绵竹顶新小学,并于次年9月顺利交付使用。在援建项目建设的一年时间里,滕鸿年往返灾区达19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灾区孩子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使用后滕鸿年每年都会回访,他大概数了数,自己十年间从台湾往来四川累积超过了40次。“就像温总理鼓励学校同学时讲的‘大家一起呵护这些美丽的花朵’。”滕鸿年表示,对于小朋友们未来长期的发展,顶新投入了大量心血,成立“持续关怀办公室”,持续关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自2009年两所顶新小学投入使用以后,每年持续不断地为学校进行硬件投入,更新各种设备,增建教学楼,捐赠图书室等等。

  灾难面前两岸同胞更深刻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

  台湾花莲县县长傅崐萁对川台两地深厚友谊深有感触,今年2月6日台湾花莲发生强震后,四川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切花莲地震灾情,心系灾区同胞安危纷纷捐款援助,短短五日就筹集善款170余万元人民币。

  其中,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受到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大力捐款援建的德阳什邡市组织有关方面和方亭慈济中学、洛水慈济中学、洛水慈济小学师生家长通过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向花莲灾区同胞捐款13万余元人民币。

  汶川地震后,台湾同胞捐助资金落实援建灾后重建项目189个,傅崐萁认为这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全面展现了大爱精神。“天灾降临的时候我们是如此渺小,汶川大地震对四川乡亲带来的巨大伤痛我感同身受,希望所有灾民远离伤痛,两岸不再有天灾考验。”傅崐萁说,不管两岸关系潮起潮落,唯一不变的是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尤其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两岸同胞更是全力互助,虽然这几年两岸关系有些变化,但是依然无法阻隔我们对彼此的关怀。(完)

“5·12”汶川特大地震台湾同胞援建项目座谈会现场。(中国台湾网 赵苗青 摄)

台湾红十字救援队奔赴灾区实施救援。(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台湾花莲县长傅崐萁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赵苗青 摄)

  顶新集团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滕鸿年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赵苗青 摄)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现场。(中国台湾网 赵苗青 摄)

[责任编辑:李宁]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