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台湾95后记者汶川震后10年采访手记之二: 在新北川感受“云朵上的民族”

2018年04月19日 15:20: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异址重建的北川新县城焕发着“重生”勃勃生机

异址重建的北川新县城焕发着“重生”勃勃生机。(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编者按:3月26日至4月8日,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大陆寻奇》电视系列专题栏目组来到四川,以“灾后重建10周年的蜕变”为主题,深入德阳、绵阳和广元三市采访拍摄,真实记录灾区经济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民众幸福生活,制作电视专题片于5月在台湾播出。栏目组95后的出境记者杨茵,深感此次四川之行大开眼界,写下三篇采访手记。现予刊载如下。

采访手记之二:在新北川感受“云朵上的民族”

  老北川故事震慑人心

  结束了德阳的采访,我们驱车来到下一站——绵阳。

  对台湾人而言,你也许不知道绵阳这个城市,但提到北川,就一定会勾起与你对地震的很多记忆。

  我自己也经历过“9.21南投地震”,但因为年龄太小,自己无法想象地震发生时天摇地憾的画面。直到因为这次采访,身处北川老县城,才真切认识到地震强大的破坏力,内心真的难过心痛。

  在对地震遗址的采访中,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一所被塌方山体掩埋的学校旁,一张白布条十分显眼,上面是一位被山体掩埋的失踪学生家长给孩子的信。

  除了表达对孩子无限的思念,这位家长更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了布条的显眼处,祈求能有奇迹发生,孩子能看到布条“回家”。

  站在老县城瞭望台,心情更难以平复。来四川采访前,就听前辈老师聊起《大陆寻奇》在震后三周年到这里采访报道时经历的故事:陪同采访的当地工作人员,就是站在这个瞭望台,一言不发……过了很久,他才指着远方说“我的家人都在那里!”尽管与家人生离死别已经有3年,但大地崩裂的创伤和痛亲人的悲痛却始终难以平复。

  不得不说,通过这些地震原址建筑的保留和相关纪念文物,的确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我也真正感受到要珍惜身边人、身边事。

  为了更直接了解震后恢复重建的情况,我还去到了“北川5.12特大地震纪念馆”采访,也让我很有感触。

  “云朵上的民族”好幸福

  只有鲜活的对比,才能惊叹北川县的10年巨变。感受了老北川县地震带来的创伤后,我和外景队又采访了在遗址外,重新建起的新北川!更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少数民族风情!

  采访中得知,北川县是大陆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已有3000多年文明历史。据了解,古代羌族生活在青海、甘肃、陜西、四川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史书上称之为“西羌”。

  羌族为何被称,“云朵上的民族”?我从采访中得知,羌族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终年云雾缭绕,仿佛仙境,就有了“云朵上的民族”的美称。其对云朵的喜爱也体现在他们的特色服饰上,“云朵”往往成为一种“精神图腾”的象征。不少羌族人脸颊都有“高原红”,仿佛橘色腮红,非常可爱。当地人告诉我,这是由于高海拔紫外线强,对皮肤造成了不可逆的“小伤害”。

  羌族“拦路酒”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此行,我们也好好体验了一番。刚到寨口,被簇拥的当地民众告知要喝干“咂酒”才能进寨,饮酒后,当地人还会跳迎宾舞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而在餐桌上更是用《祝酒歌》将气氛推向高潮。

  更有意思的是,在祝酒歌唱完后,大家都会大喊“西食可(音译,“西”表示酒,“食可”表示喝下去)”,是“干杯”之意。这时,每人都要饮尽杯中酒,表示对热情好客主人的回敬。当地人告诉我们,饮酒文化不仅是羌族文化的一部分,饮用40-60°酒精浓度的酒,还和当地地形气候有关,这样可以驱寒保暖。

  聊完酒文化,再说说羌族传统饮食文化。这里的厨房没有冰箱,很让人意外。更吃惊的是,像被腌制的腊肉放上很久都不会坏掉,而且贮藏时间竟可以长达5年之久!当地人告诉我们,腊肉是他们每餐都会食用的。除了对腊肉的热衷,这里因为地处高原而盛产各种野菜,品尝起来别有民族风味。玉米是这里的特色,用其做成的玉米饼让人爱不离口。这里的每道菜都加辣,很有川味儿的风格哟!

  聊到少数民族,似乎总是有许多有意思的话题。羌服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羌服手艺考究,针法叠层都有讲究。此外,女生的头帕也是相当有特色,当地人叫它“包头帕”,穿戴在头上,像极了头顶瓦片的造型。

  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较高,在天然大氧吧!尽情呼吸新鲜而洁凈的空气,荡尽身心的疲倦。朴实的羌族男女们跳起了欢快的莎朗,让我强烈感受到灾区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作者: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记者 杨茵)

[责任编辑:王亚静]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