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10月28日杭州讯 一束束灯光下,一朵朵硕大的花朵盛极绽放,展现了对生命的歌颂——近日,台湾著名艺术家杨惠姗与张毅,带着他们刚刚在法国巴黎参展的作品来到杭州,在万象城500平方米的大厅,向人们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各色琉璃作品。展览将持续到11月1日。
一袭黑衣,优雅妩媚, 63岁的琉璃工房艺术总监杨惠姗一脸温柔地偎依在丈夫张毅身旁。28年前,她有一双柔软纤细的手,彼时她已经拍过124部电影,获得两次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和一次“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28年后,由于长年捏制泥坯、烧制琉璃,这双手已经变得骨节粗壮,不再秀美,随之逝去的还有光鲜的知名演员身份,她走上了一条更为艰辛且默默无闻的道路,从零开始,复兴中国的琉璃艺术。
这样的起点在今天看来,虽然幼稚,但是,杨惠姗就是这样开始的。因为,当时她连应该去请教谁、找谁帮忙,都完全不知道。创业时,杨惠姗和张毅预计投资30万元左右新台币,花费半年时间来研发“脱蜡铸造法”,结果最后花了三年半,负债7500多万新台币,还不敢说完全掌握。
1991年,杨惠姗、张毅的琉璃工房受邀参加日本的一个展览,日本琉璃艺术学者、著名收藏家由水常雄告诉她:“其实,中国2000年前就已经出现过这种技法,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过的一对琉璃耳杯,应该就是脱蜡法制成的。” 由水常雄提到的这对西汉琉璃耳杯,即1968年出土的金缕玉衣边上的“曲水流觞”耳杯,这极有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中国自产脱蜡精铸琉璃器。
那一刻,杨惠姗感到既羞愧又震惊,羞愧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传统的了解,如此贫乏。震惊的是琉璃工房挟着高端电子科技设备,付出如此高的代价,勉强知道一二的技法,2000多年前,老祖宗早已掌握。
自此,琉璃工房目光集于一点,一种民族意识本质的觉醒。此后,为了求得技法上的突破,获得琉璃色彩上的丰富层次,琉璃工房不止一次地重复早年惨烈的挫折。为什么不安于现有的做法,要一直这样挑战极限呢?杨惠姗说,也许是一种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能够更好。
琉璃创作20多年来,被问起做琉璃最困难的部分,最初杨惠姗认为是技术,然而,逐渐地她越来越觉得,想用琉璃材质表达什么才是最困难的。“尤其,你是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谈所谓复兴中华文化的大题目,我们只要问,据说中国文化是世界古文化里唯一没有中断的,那么,在那些古老的传统里,哪些智慧至今仍然对当代社会有益?哪些美学是有现代意义的?”杨惠姗说道,“这种民族文化的立足点,经常让我们既兴奋又沉重。因为,处理得好,它是强烈的语言;处理得不好,它会是一种包袱。”
从1987年成立至今,琉璃工房在全球已有80多家艺廊,遍布台湾、上海、北京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并在天猫和当当网上开设有2家网络艺廊。最初的7人创业团队也已发展到拥有1200人的琉璃艺术创作团队。杨惠姗有超过20件作品荣获世界最知名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其作品曾选入奥斯卡及艾美奖颁奖盛典礼篮,全世界至少有上百位国家元首接受过作为赠礼的琉璃工房作品。(中国台湾网、杭州市台办联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