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幕后唱片人熊儒贤来武汉畅谈台湾民谣
中国台湾网7月23日武汉讯 台湾民歌运动40年,留下了太多故事和经典。7月21日,台湾“野火乐集”创始人熊儒贤率一众台湾新生代民谣歌手做客卓尔书店,为今日在琴台音乐厅上演的“走江湖音乐节”预热。这位曾经见证了台湾华语乐坛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制作人不仅向观众介绍民歌40年的发展历程,对城市民谣的现状也有自己的看法。
从流行到民谣,听见更多真性情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熊儒贤先后任职于点将、飞碟、EMI、魔岩唱片公司,参与过张清芳、优客李林、刘德华、张信哲、林忆莲等众多知名歌手专辑的统筹制作。2000年之后,唱片业不景气,熊儒贤离职后创建“野火乐集”,从原住民音乐开始,制作推出了众多民谣专辑。昨日,熊儒贤回忆,之所以从流行音乐领域转到相对小众的民谣,是因为在民谣中有更多真性情。“我最早接触到原住民音乐是在魔岩时期,听到郭英男的《阿美族老人饮酒歌》,让我重拾与音乐素面相见的感动。做流行音乐时总要做很多娱乐性的项目,而民谣更多是分享,在民谣中有更多的真心和真性情,这是非常可贵的。”
自己也有创作的熊儒贤说,她非常喜欢民谣里面的虚词:“大量的虚词,想象力更丰富。从歌曲中,我们能听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是中文歌词不能表达的心灵感受。有时候,这些不按节拍器出来的音乐节奏让我身体更想要舞蹈。”
从过去到今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歌
成立13年的“野火乐集”不仅制作民谣专辑,也拍摄了纪录片,并发起了让内地和台湾独立音乐人交流演出的“走江湖音乐节”,还策划推出“民谣四十”主题纪念展。熊儒贤也承认,现在不仅是台湾民谣创作力比较弱,唱片也面临一片唱衰声,但她并不灰心:“过去没有网络,找一首歌需要很多时间。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大家心里的话也越来越敢讲了,创作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多元。我相信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创造性,民歌的未来在哪里?在土壤里,在家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野火’明天就不见了,但是那些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歌声是永恒的。”
在熊儒贤看来,民谣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歌曲,是现在生活的记忆。“等我们老了,我们现在听的歌就是那个时代年轻人认为的民谣,说不定50年以后周杰伦《听妈妈的话》就是民谣。”她认为不必为民谣和流行划分清晰的界限:“只要是从心里出来的东西,是真心唱出心里的话,就会有人喜欢。”
生于台湾,祖籍武昌的熊儒贤对武汉的独立音乐也很感兴趣:“听说武汉有很好的独立音乐人,有很好的LIVE HOUSE,我好期待认识他们!”
《捉泥鳅》改名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这首轻快活泼的《捉泥鳅》,曾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台湾,内地听众也很熟悉。熊儒贤透露,最初侯德健写这首歌时,歌词中并不是“小牛的哥哥”而是“小毛的哥哥”。这首歌在送审时被勒令修改:“不许出现毛这个字!”而这首歌的原唱者包美圣最初拒绝唱这首歌,因为觉得歌曲太幼稚,在唱片公司的坚持下才完成了录音,最终成为了经典。
熊儒贤在唱片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填写送审单,因此对台湾当年的歌曲审查制度印象深刻。她回忆,当时《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样的歌,可以在现场演出,却不能在节目中亮相:“怎么能让大家采花呢?”
胡德夫曾经被“嫌弃”
台湾民谣音乐人胡德夫在56岁高龄时推出的《匆匆》,是“野火乐集”推出的第一张唱片,也让更多内地听众认识了这位“民谣之父”的魅力。熊儒贤透露,当初做《匆匆》时很多朋友都曾劝她打消念头,放弃这张专辑,因为老爷子实在是太随性,经常是录着录着音、人就不见了,而他自由的发挥让其他乐器搭不上,一来二去成本增加很多。面对好友的劝告,熊儒贤的回答很牛气:“《忘情水》卖了100万张算不算赚钱?如果只想做赚钱的唱片,我早就做过了,现在我想做更多让人们分享的音乐。”目前,“野火乐集”制作的专辑拿到了53座奖项,这是对熊儒贤最大的肯定。 (中国台湾网武汉市台办通讯员 王娟)
[责任编辑:鄂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