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抗战足迹”两岸联合采访活动综述
中国台湾网7月15日开封讯 7月6日至10日,由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旺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15家新闻媒体17名记者组成的“探寻抗战足迹”两岸三地媒体记者联合采访团,先后走进开封、夏邑、永城、鹿邑、漯河、驻马店等地,通过采访抗战老兵,走访抗战纪念馆、抗战遗址等,重温往昔艰苦革命史,共惜今朝美好和平世。
抗战老兵 平凡而伟大
7日上午,采访团一行走进开封,倾听抗战老兵蒲国英、王万紫、苏汉光饱含深情地为大家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艰苦卓绝岁月。当讲到当年战争的惨烈时,老兵们几次哽咽难言,在场的媒体记者们也纷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抗战时期,作为医护兵的蒲国英参加过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359旅,在部队后方护理从前线战伤的伤病员。他说,看到血肉模糊的战友,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多恨日本侵略者,日本鬼子太残忍、太没人性。最后,他现场唱起了当年的抗战歌曲,高亢激昂的歌声让全场为之动容。
忆起抗战岁月,今年94岁高龄的老战士王万紫目光如炬,精神振奋。王万紫曾在国民革命军29军当战士,先后参加中条山之战、枣宜战役等大小战役上百次,从天津塘沽一直打到湖南。1938年,王万紫所在部队在中条山驻防。他说:“有一次,我们得到日军要进山的消息后,就从敌人要经过的道路两侧埋伏下来,等日本鬼子一走进埋伏圈,就将所有的手榴弹往下扔,把敌人杀了个措手不及,短短半小时杀死敌人几百个。”老人说,中国军队民族气节高、战斗力强,只要万众一心,任何外来的侵略者都没什么可怕的。王万紫由于念过书、会写字,在部队很受战友喜爱。“帮战士们写家书、报平安,白天晚上都要抽空写。”
说起战争的残酷,曾经作为国民革命军电台勤务员91岁高龄的苏汉光,不禁潸然泪下。“提起日本‘三光政策’犯下的滔天罪行,就激起了我的国仇家恨,战争弄得我家破人亡,我们一家十口人就我一个人活了下来。”他说。年仅13岁的苏汉光参军入伍,参加过台儿庄等战役。
联合报记者刘方泽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亲历那段历史的人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这一代人要更多地了解真实的历史并告诉给下一代。
“我们难以想象那段历史,也难以体会他们的眼泪,但很让我感动。”中天新闻网记者李品萱如是说。
旺报记者黄忠荣听抗战老兵讲述后发出由衷感慨,“采访的过程,就是一次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的过程。通过平凡人物的讲述,我们来见证和感受大历史,以点看面,很有收获,自己内心也充满了敬意。在民族危亡关头,他们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虽然他们平凡而渺小,但是却表现得伟大而令人敬仰”。
英烈虽殁 民心中永生
短暂5天的采访行程,采访团成员先后走进彭雪枫将军纪念馆、鲁雨亭纪念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豫中抗日根据地、老君台等地采访。每到一处记者们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手机,将抗战时期的遗物和老照片定格成珍贵的光影;当两岸记者了解到彭雪枫、杨靖宇、鲁雨亭等这些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为保家卫国、驱除倭寇短暂而光辉的戎马一生时,对英雄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彭雪枫将军从小学习刻苦,立志报国。他踏上革命征途后,抓统战重宣传,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可惜不幸英年抛血沙场,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在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大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听得非常投入,时而凝视沉思,时而颔首点头,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拍照存念,无不显示出对英雄将军的崇敬之情。
台湾司法警民联访新闻社采访组副主任骆光强说,想不到在那个年代里,共产党的将领不但文韬武略,而且能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确实令人敬佩。
在鲁雨亭纪念馆,记者们围坐在90多岁的抗战亲历者鲁如刚、谭道本两位老人身边,聆听老人们讲述日军僖山大屠杀、火烧山城集等暴行,以及鲁雨亭组织游击队武装抗日、血战李黑楼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鲁如刚老人说,“鲁雨亭牺牲后,这里的老百姓都觉得像天塌下来一样。”
“中华税务日报”采访组副主任黄姵瑄说:“英雄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自己的英魂,是永远的丰碑。”
在杨靖宇纪念馆,当记者们看到日军残忍地割下杨靖宇的头颅以泄心头之恨的照片时,愤怒之情跃然脸上。看到日军解剖他的身体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棉花的照片时,大家为之肃然起敬,许多人眼中带着泪。
“台湾中国网”记者张永旺说:“这几天的采访,我才发现河南军民在抗战中涌现出这么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河南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以前在台湾看不到、听不到、学不到这些抗日历史和资料,可以弥补对这段历史了解认识的不足。”
台湾记者骆光强坦言“这里有我们太多不知道的抗战历史事实,此次的河南采访活动,让我了解的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尤其是对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重新的认识”。
“通过这一路实地采访,我们重新认识了更加真实的历史,台湾教科书对抗战这段惨痛历史的细节介绍甚少。我们看到了日军在华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看到了河南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奋战和付出的重大牺牲。”中天新闻网记者李品萱说。
1945年日本战败,漯河作为全国16个受降区之一接受了日军的投降,为纪念这一让中国人民难忘的历史时刻,漯河人民自发捐建了受降亭,使漯河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唯一建亭立碑的地方。
台湾联合报记者刘方泽说,“受降亭代表这个地方的抗战记忆,是对在战争中遭受苦难人民的一种纪念与抚慰。”
“当我看到受降亭是很振奋,这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结果,这是一个值得纪念、值得光彩、值得挺胸的事。”台湾记者骆光强说。
在中原抗战纪念馆,采访团一行观看了展厅里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照片。记者们用镜头重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时刻。
老君台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讲学的地方。在日军投下13枚炸弹但均未爆炸的老君台上,台湾记者骆光强说,“日本人用心极其险恶,这种行为不仅是在破坏珍贵的文物,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毁掉这个地方的文化和精神支柱,让该地的军民信仰迷失、精神坍塌,丧失抵抗和战斗力。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阴谋并没有得逞。”
“台湾中国网”记者张永旺直呼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他说,“在这里看到的抗战历史太丰富了,以前在台湾课本根本学不到这么多。这次在河南实地走访才知道,河南人民在抗战中的付出了这么巨大、这么沉重的代价。”
采访活动结束了,两岸三地的记者纷纷表示,珍惜这次难得机会,通过实地采访,用专业的视角去记录、发掘、报道、缅怀这一段伟大卓绝、沉重悲壮、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真实地呈现给两岸广大民众,一起铭记先烈、勿忘国耻、珍爱现在美好而和平的生活环境。
英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人们并没有把他们忘记。一座座纪念馆、塑像、丰碑就是民众对他们永远的最真切的纪念。(中国台湾网河南省台办宣传处通讯员 韩志宏)
[责任编辑: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