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7月7日湖北讯 日前,荆门籍台湾著名画家李可梅给家乡一位集邮爱好者寄来了4枚手绘“梅兰竹菊”信封,以表达66年来在海峡对岸对故乡的感恩和眷念。他在信中说,每当看到大自然里生长的“梅兰竹菊”,心中总怀有一种乡愁。故乡的山村生长的“梅兰竹菊”很美,虽说那只是儿时的一点记忆,但早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今天用绘画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仿佛又回到了故乡的昨天,令人备感亲切,心情豁然开朗。
今年87岁高龄的李可梅,手绘梅花封,题为“羊梅吐气”,寓意羊年梅花在海峡两岸开放得生气勃勃;手绘兰花封,题为“楚畹春露”,寓意兰花在荆楚大地生长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手绘竹封,题为“竹报平安”,寓意新竹像火一般的热烈,为海峡两岸人民消灾保平安;手绘菊花,题为“美意延年”,寓意菊花带来美好的愿景,祝福友谊万古长青。“梅兰竹菊”是画家最喜爱的题材,每枚手绘封落款“八十七翁李可梅”,从而表明长寿老翁心灵手巧用绘画来抒发感情,寄托对故乡的眷念、对亲人的厚爱。
“梅兰竹菊”自古被文人雅士称为“四君子”。在华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梅兰竹菊”已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发愤图强、自律高洁的象征。
1929年,李可梅出生在荆门县雷集乡举人湾(现掇刀区麻城镇三清村)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宗派名字叫李维政,是在荆门县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取的。祖父曾在清朝任奉天知府,他的外祖父也是清朝举人。他在家排行老五,上有四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所以李氏家族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1945年春,抗战胜利前夕,李可梅就读于荆门中学(今龙泉中学)。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在学校担任美术教师的姨父周云涛请教一些绘画技法。由于李可梅虚心好学,因而在中学阶段就奠定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他从荆门中学毕业后,考入了省立沙洋高中。1948年,他高中毕业后为了继续求学,跟随三姐李静和四姐恒青前往广西桂林求学。在那动荡的年代,他的理想很渺茫,唯一的兴趣就是绘画。1949年,他乘一叶木舟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不久,他随两个姐姐从海南岛辗转到了台湾。
21岁,李可梅考入台湾警官学校,两年后被分配在台北市警察局工作。不久,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大学中文系,脱离警界,继续求学。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他深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史典籍汗牛充栋。台大图书馆是他常去的地方,古今名家的字画成为他学习的重要内容。当时的台湾,条件十分艰苦,身为大学生的李可梅坚持半工半读。他常从生活费中挤出一些钱来购买宣纸,一如既往地学习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书画。他还将自己的书画作品拿到街上去卖,与人分享中国书画里的乐趣。同时,他还用卖书画获得的微薄收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尝到了绘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李可梅在台大4年的学习时间里,不断进取,与中国传统诗文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他一边在书海里寻求真谛,一边四处拜访书画名师。他在台湾先后得到了旅台中国画名家高逸鸿、马绍文两位先生的精心指导,绘画技艺得到了长足进步,对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情有独钟,尤为擅长。
李可梅常说,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是文人画家们抒情达意常用的传统题材;人们赋予“四君子”的美德,也是传统文人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画家可以通过对“梅兰竹菊”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体现出时代精神与高尚情操。
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所处环境恶劣,却仍在凌厉寒风中傲然绽放于枝头,是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是民族魂代表。梅的傲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百折不挠。梅花,更是中国的传统之花,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与群芳争艳的品质,高洁、谦虚的品格为世人所敬重。
兰花,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之中,芳香四溢,贞洁脱俗,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永葆人格的品质。
翠竹,枝杆修长,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起舞,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突显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超群脱俗的个性。
菊花,金秋时节,一丛黄菊傲然开放,迎着秋风,不甘寂寞,无论生长于何处,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隐士”而名扬天下。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的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正是受到“梅兰竹菊”正直、纯洁、坚贞、气节的品质影响,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可梅从台大毕业后,没有选择仕途,而是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为追求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他在教书之余创办了“复兴画苑”,专门传授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后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李可梅不仅是一位精通中国古诗文及传统书画的全才,而且以中国画闻名于世。他先后举办个人画展20余次、中外书画联展100余次,他的数千幅画作先后被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纽约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维吉尼亚华李大学杜邦美术馆、丹维尔博物馆、巴拿马国立人文博物馆、西德亚东美术馆、瑞典博物馆、法国四大市美术馆、韩国建国大学博物馆等收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他每幅画作的落款处所题写的“荆门李可梅”,可以看出一个漂泊异乡的画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李可梅常说:“我的血脉里流淌着故乡父辈们的血液,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我的画作也是一样,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故乡养育之恩的感谢。”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李可梅回故乡省亲的次数多了,但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他只能通过频繁的书信与故乡的亲人沟通,传递信息。如今,他用手绘封寄托对故乡的眷念,更显得境界高尚,为后人尊重。(中国台湾网荆门市通讯员 董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