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媒体赴云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采访团在讲武堂合影留念。(云南台办 李仁兴 摄)
中国台湾网6月23日云南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3周年。由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台务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所组织的“两岸三地媒体联合采访团”在第4届云台会开幕式后,走进昔日滇西抗日战场,追寻中国远征军战斗遗迹,缅怀中国远征军英雄事迹,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6月10日至14日,笔者随采访团,分别对松山、国殇墓园、西南联大旧址、云南陆军讲武堂等进行了采访拍摄。
忆往昔峥嵘岁月,知今朝幸福不易,愿明天更加美好。
松山有幸埋忠骨
松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70年前,著名的松山战役在这里打响。历经95天浴血奋战,中国远征军全歼松山日军,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12日下午参访团来到这里,追寻中国远征军的足迹。
对采访团大多数成员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松山。不过,不只一位媒体人表示,“‘松山’”二字早已如雷贯耳。”
险,这是松山留给采访团的第一印象。虽然如今人们已能通过栈道参观松山战役遗址,然而,无论是入山的崎岖道路,还是陡峭的栈道本身,都叫人在咂舌的同时不禁联想起昔日10战松山之艰苦卓绝。
“还要负重,确实很困难。”一位台湾记者感叹道。
美,这也是松山抹不去的色彩。据悉,因松山战役,松山子高地的树木曾几乎被全部炸光。不过70年后的今天,松山已恢复原貌。满目松柏苍翠,战壕、碉堡被绿草覆盖。不闻硝烟,松山用亲和的语气,循循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忠,这是松山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讲解员向采访团成员讲述松山故事,除曾经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凌云壮志外,也有人选择逝世后把忠骨埋葬于此,誓与松山生死相依。
岁月无声,松山能言。站在滇西抗战将士大型雕塑群前,采访团全体成员心有千言,但无人能语。他们为英烈默哀,向阵亡远征军战士献花,用70年后的心感知70年前的伟岸。
云之南,国有殇,不能忘
在汉语里,“殇”指早夭的年轻人。采访团成员多年与文字打交道,这个字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为什么要叫‘国殇’呢?”
“‘国殇’指的是远征军阵亡将士,把他们称为‘国殇’规格极高,体现了国家对中国远征军的重视。”讲解员语毕,采访团成员陷入沉思,频频点头。
从松山战役遗址离开,13日,采访团全体成员来到腾冲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开始腾冲反攻战;8月14日,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20集团军会战概要这样记载:“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经42天的“焦土”之战,全歼守敌,光复腾冲。一年后,1945年7月7日,国殇墓园建成。
回顾历史,采访团成员深受震撼。他们轻轻走进国殇墓园,在遍植的苍松翠柏间,掩映的英雄墓碑上,品读伟岸。
二等兵杨忠金、少尉祝德利……3000多名士兵的墓碑按当时战斗序列整齐排列,肃穆庄严。拾级而上,20集团军阵亡烈士纪念塔如一柄利剑刺向天空,塔基上民族英雄四个字分外醒目。
行至忠烈祠内,采访团成员呈上鲜花并深鞠三躬。
只见,孙中山先生的照片悬挂于堂内,旁边则是他著名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浓郁的缅怀氛围里,采访团成员不禁小声念出,他们与孙中山先生一道共勉,叹历史之多艰,惜和平之不易。
云之南,国有殇,不能忘。
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
东林书院千古名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用于彼时的西南联大再合适不过。
在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有一片区域,留下了昔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影子。而追溯历史,前者却是后者的“晚辈”。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如此背景下,1938年4月,纷飞炮火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从长沙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
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14日,采访团走进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处处可见莘莘学子。他们在树荫下看书,在操场上打球,昨日今朝,拂去战争的阴霾,西南联大的精神得到了传承。尤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处,不时有学生结队来此练歌。不只采访团成员,其他游客看见,脸上也露出了钦佩的表情。
在一间完好保留下来的教室内,采访团成员不约而同地坐在了讲台下。他们中许多人已年过半百,但此时,仿佛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讲解员唱起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歌至“九州遍洒黎元血”一句,独唱变成了合唱。
青青校园,白衣飘飘,歌声嘹亮,心生自豪。
采访团成员无不动容,虽然不是西南联大人,但都对国破家亡时能有如此一段伟大的历史而骄傲。
14日上午10点30分,采访团成员在参观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后,坐上了去往机场的大巴。一位台湾的媒体前辈向笔者展示两年来,他们的多位记者在云南采拍所得,“做成电子书,介绍给台湾民众。”他兴奋地说,这次又收获了些新的素材,特别是对滇西抗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天行程,他们重走了滇缅公路,重返了滇西战场遗址,体会过驼峰航线,追忆中国远征军,在西南联大的校歌声中离开云南。(中国台湾网云南通讯员 李星佺)
[责任编辑: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