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活动举办
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暨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建川博物馆举行。(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中国台湾网5月12日大邑讯 5月11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闻办联合举办的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暨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建川博物馆举行。四川省台办主任周敏谦、省委宣传部秘书长李晓骏出席并致辞,省台办副巡视员杨志学主持。海峡两岸媒体记者,四川抗战史专家学者、抗日名将后人、抗战老兵等50余人参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期间,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为保存国家实力、发展抗战力量、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350万川军出川抗战,阵亡、负伤、失踪约64万人,居全国之首;承担了国家总支出的30%;征收占全国1/3的谷物;300至500万民工担起了公路、机场修建和交通、粮食运输等任务;鼎力留存中华文脉,接受48所高校迁川,接纳和安置了大批机关、700余家工矿企业内迁和上千万人入川避难。可以说,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以四川为基地成功的。周敏谦在讲话中和与会人员一起缅怀回顾了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为夺取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他指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邀请两岸媒体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就是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周敏谦表示,“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活动是一次四川抗战历史足迹探寻之旅,也是一次对四川抗战精神的深入诠释之旅,还是两岸媒体又一次交流联谊之旅,有利于弘扬抗战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两岸共识和力量,也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四川这片中华民族战略腹地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扩大和深化四川与台湾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晓骏在致辞中对两岸媒体记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段渝从抗战期间四川出兵、出力、出钱、出粮、接纳、安置等方面对四川抗战大后方总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随后,两岸媒体记者分别采访了抗日名将邓锡侯之子邓宇民、李家钰之子李克林、张自忠嫡孙张庆成、赵一曼嫡孙陈红,以及抗战老兵刘景轼。邓宇民表示,除了抗战川军的艰苦,每一名普通老百姓也作出了无私奉献。他还记得,有的老百姓每天只吃一顿饭,把省下来的粮食送给川军,“老百姓们能在艰苦条件下作出无私贡献,源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李克林回忆父亲曾说起,川军都是一步步走路出川,走到川陕附近的山梁上,所有即将出川的将士会向后转,跪下,向家乡父老跪别:“我们出川喽!”这些出川的年纪轻轻的将士,很多再也没能回来。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向两岸记者介绍了博物馆整体概况及抗战系列博物馆情况。
据悉,从5月10日至17日,在为期一周的采访中,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台湾网等大陆媒体,以及来自台湾TVBS电视台、台湾旺报、台湾导报、台湾中评社等台湾媒体的海峡两岸记者一行20余人将分别前往成都、雅安、乐山、宜宾、自贡等地采访拍摄,主要通过采访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重点呈现川军“出兵”抗战和四川各界抗日救亡运动;通过采访乐西公路及新津机场等,重点呈现川民“出力”修建抗战交通生命线和后方军事基地“特种工程”等;通过采访华西坝内迁“五校”旧址、宜宾江安国立剧专及李庄古镇抗战文化、乐山战时故宫、自贡盐业博物馆等,重点呈现四川后方“接纳”内迁学校、文化机构、工业和开展献金运动“出资”抗战等史事。
另据了解,此次联合采访活动是第十届两岸媒体“锦绣天府行”联合采访活动。两岸媒体“锦绣天府行”联合采访活动是四川省持续举办的川台新闻交流品牌活动,围绕四川经济、社会、文化、旅游、民生等内容,每年突出一个采访主题,先后举办了“三国文化寻踪”、“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看四川”、“灾后重建看四川”、“聚焦天府新区”、“品味川西风情”、“感受藏区新生活”、“川南行”、“攀西行”等主题采访活动,邀请了海峡两岸媒体149家次,记者近300人次来川采访报道,持续扩大了四川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台湾网、四川省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