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赴台交流 弘扬传统艺术
中国台湾网5月4日上海讯 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为纪念和缅怀中山先生。3月5日,由上海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仇长根、上海市台办王跃处长及上海书法家一行赴台作为期5天的交流活动,参加了“首届两岸三地纪念孙中山逝世90周年书画联展”,考察了松山文创园区、克缇博物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张大千故居等,并与港、台书画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两岸三地书画艺术的同宗同源、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志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都给参访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月7日,由上海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协会、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孙中山逝世90周年书画联展于在台北开幕。为期6天的展览集中展出百余幅反映“两岸心、孙文情”的书画作品,上海参展的21件作品从不同角度追思和缅怀孙中山先生。上海市海促会参展团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静、上海市海促会副会长仇长根、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理事长吴天赐和台湾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协会理事长张永山等100多名嘉宾出席开幕式。台湾“陆委会”前主委张京育、前副主委郑安国,台湾“国安会”前秘书长苏起等也参加相关活动。开幕仪式上,三会代表分别签订了合作同意书,为今后三会合作,促进沪港台文化的繁荣、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京育在致辞中说两岸和平发展既需增进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也要有一家人的情感,借助文化、教育、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交流,能让三地为共同的文化而融汇。孙中山先生的人格、事迹、理想在海内外备受推崇,书画家们透过追思先生来充分交流,有助两岸从和平、和解走向和好。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静在致辞中表示,书画是视觉申美的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次书画展得到了上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书法精英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追思和缅怀,其语录“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和“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更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理事长吴天赐认为本届展览为建立三地交流平台奠定了基础,他希冀以传统艺术为媒介,增进台湾社会精英及广大青少年对书画艺术有更多认识,促进感情融合,呼唤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此次展出作品共百幅,取其谐音“百福”,为两岸三地炎黄子孙祈福。其中上海方面参展作品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提供,包括李静、丁申阳、潘善助、郑振华、马双喜、朱涛、张波、常志康等书法家的优秀作品。香港方面缘起孙中山先生生肖属虎,由画虎权威叶金城提供各种虎像画作。台湾方面参展作品由台湾中华画学会提供,包括李奇茂、欧豪年、章然、罗振贤等书画名家参与。在主办方举办的午宴上,两岸三地的书法家登台互赠墨宝、交流技艺,为中华文化的研习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仿北京故宫样式的现代博物馆。台北故宫所藏书法作品之精向来得到称颂,在重要性和完整性上都堪为翘楚。其中,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皆为传世之宝。上海书法家们在米芾的《甘露帖》前久久伫立,细细品味。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静说宋代书法开创了一代文风。米芾用笔驰骋纵横,跌宕多姿。她说自己从小爱好书法,曾整整用了10年时间临摹“米字”,40年中用功最深的也当推“米字”,之前几次来台北故宫,米芾书法均未谋面,今天看到了真迹,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篇,却也好像看到了失散多年的至亲,非常感慨。
很多台湾书画家都来自大陆,他们的作品和中华民族同命运,经历了战乱和颠沛流离,一道海峡分割了两岸半个多世纪,可是这些人、这些物、这些事都牵系着大陆同胞的心。通过几天的交流,我们与台北众多友好组织及艺术家、企业家结下了友谊,这对将来进一步开展交流互访打下了基础。
张大千先生故居又被称为“摩耶精舍”,大千先生将其设计成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坐落在一片别墅区中,几乎不见行人。园内每一处都能成为一景,精巧细致,荷塘、鲤鱼、流水、奇石,都带给大千先生无限的艺术创作灵感。“精舍”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中式的蓝色大门和周围新建的高档别墅相比,显得十分低调。大千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时光。在这里,他创作了《秋山图》、《湖山隐居》、《水竹幽居》等传世名作。
“精舍”的讲解员郭大姐在故宫博物馆任职,是一位70多岁的义工,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她始终饱含热情,不仅对“精舍”的每个布局、每张照片都了如指掌,在得知参访团大多是书画界的名家后,她还讲述了大千先生许多生平小故事,给整个参访过程增添了不少温情。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郑振华说他们这一辈的书法家大多是从模仿开始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他首次来台湾就参观到平日几乎不对外开放的大千故居,既兴奋又激动,他希望将来两岸的博物馆能多开展一些书画联展,让像他这样的书法爱好者能足不出沪就欣赏到海峡对岸的奇珍异宝。
此行与台湾朋友结下了友谊。此次赴台有3位是首次到台湾,通过参加台办精心安排、组织的交流活动,对台湾社会有了进一步了解。不仅是书画艺术方面,也包括文化、教育及人文风俗等多个方面。
王跃表示,此次上海展出的作品层次相对较高,在与台湾、香港书画界的接触中,感到两岸三地的书画专业人士应多接触、多交流、多了解、多合作,共同促进沪、港、台书画界和文化艺术界的发展。
上海市书协副主席丁申阳说,台湾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他就被美好的风光所折服。在台湾方面举办的午宴上,一位年近八旬的白发老伯步履蹒跚的走来,他颤颤巍巍的说“你们是大陆来的?不要着急,我们迟早会携手的,我的老家在合肥,多少年都没回去了,我们是兄弟啊!”由于太兴奋、太激动,老伯说完竟摔倒在地上,丁申阳一边搀扶一边动情地说“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割舍,唯有血缘是紧紧相连的,大陆和台湾同是中华民族,我们永远不会分离。”
通过参访,台湾民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文明礼仪、公民素质教育等领域都给上海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民众在接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以礼为先、重感情、热心肠都为大家津津乐道。
上海市文联副主任科员秦焱说:“礼的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可想而知礼在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是何等的重要。初次赴台,台湾民众的礼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走在街上,行人较多略有拥挤,一不小心碰到他们,他们都会先给你打招呼说对不起;又如在台北花园宾馆时我们准备打包,因打包纸箱不足,宾馆主动告诉我们马路对面的家乐福超市有。等我去家乐福向营业员购买纸箱时,营业员听说我是从大陆来的需要打包行李马上给我纸箱,并执意不肯收钱,台湾同胞接待客人的热情举止深深地感动了我。”同时,台湾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值得我们学习。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许多在大陆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在台湾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对于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的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
上海市书协主席团委员马双喜说:当我走下飞机的那一刻,经过机场的各个商场让我感到非常亲切——首先吸引我的是繁体字,联想到汉字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从少量甲骨文象形字到仓颉造字至今,先人是多么不易创造发明了文字,繁体书法是中华第一文化符号,我们不但要弘扬继承国粹书法,还应光大发扬。
此行,我们看到台湾有大批期盼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志之士,他们是我们可以联合、倚重的力量。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台湾社会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对大陆不了解、甚至是心存芥蒂。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感化民众,推动融合。
长宁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朱涛表示,通过此次书画展,增强了对两岸三地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深刻体会到两岸三地的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他赴台已有数次,据他了解台湾民众中间对两岸统一,有着不同的声音,台独势力在台湾仍然有较大的市场,但是无论哪一种声音较强或者较弱,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而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信任和相互了解,组织文化交流和发展两岸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潘善助此次利用赴台交流间隙,去台北重庆南路逛书店淘得几本好书,潘善助说与营业员小姐的对话颇让其深思。刚开始,当自己说来自大陆时,营业员却说你来自中国,隐约感到她对大陆心存芥蒂。后来,潘善助打开一本台湾书法家的资料集时,凭着平时对台湾书画家的了解,与她聊书中的人物故事,比较娴熟地道出书画家在台湾的业绩和影响。她慢慢地表现出善意,而且说她的父亲就来自安徽,她是台湾的第二代移民。离开书店时,还非常有礼貌地道别。潘善助说:“也许这位营业员没有来过她的故乡,也许她对大陆没有更多的了解,也许她从小就接受了台湾的教育,对大陆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如果大陆的相关单位深入到民间,与基层百姓进行互动,可能更有利于两岸的互相了解,建立两岸民间的互信。”潘善助建议可以通过定期邀请早期赴台湾、香港定居的书法家返回上海举办一个个人画展或交流论坛,以吸引更多书画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前来交流。
上海市海促会副会长仇长根希望进一步扩大与台湾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协会、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的交流交往,为今后加强“三会”交流建立平台打好基础。他建议将来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不断增进双方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视野,积极扩大交流的领域。他表示港台方面也希望今后继续合作,每年一次轮流在沪、港、台举办书画联展。
除此之外,上海代表团的艺术家们还表示深入的交流交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了解甚至是相当的研究之上。只有深切地了解台湾,知道台湾朋友想些什么,有怎样的思维、工作与生活习惯,与大陆之间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与特色等等,我们才能真诚地去尊重对方,才能使他们觉得我们的交流是有诚意的,才能使对方更有意愿接受我们的邀请甚至是主动邀请我们交流,也才能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打消顾虑、增进信任、互利互惠、共同进步。(中国台湾网上海通讯员 杨振宇)
[责任编辑: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