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辛亥元勋向海潜家族:父辈戎马一生 后辈情系两岸

2015年01月27日 10:17:00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1月27日黄石市消息 大冶和平街,是大冶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之一,高楼耸立,早已看不出过去的印记。在商铺夹杂的一栋居民楼里,89岁的盛兰英老人独自居住着。

  在她家的客厅上赫然挂着三张照片,分别是她的公公向海潜,老伴向铁铮,儿子向柏林。虽然他们都已经离她而去,但盛兰英始终不愿意搬离故乡。

  每次,向榕铮从台湾回来看望嫂子盛兰英时,便是她家最热闹的时候。而他们的共同话题,始终离不开父亲向海潜投身革命的戎马一生。

  追随孙中山屡立战功

  向海潜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组织者和杰出将领之一,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深得孙中山的器重。

  向海潜,族名向能宪,字松坡,生于1888年正月二十日。他出生在大冶城关和平街一个普通的家庭中。

  向海潜少怀救国大志,年仅15岁就毅然离家去省城武昌投军。入伍后,他接触进步会党,组织革命力量,秘密从事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国的活动。在军队里,他结识了同乡同军籍的黄申芗,两人情同手足,于是,向海潜将自己在军队中秘密组织起来的“群英会”,与黄申芗组织的“共进会”合并在一起,仍称“共进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成了武昌起义的基石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起义前夕,向海潜负责与炮队联络。起义开始后,他率领民军攻打汉口,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战功。湖北省都督府成立时,向海潜被任命为都督府参谋、武昌卫戍司令。

  向海潜追随孙中山,屡立战功。孙中山虽长向海潜22岁,却常以“向大哥”呼之,并常将亲笔书法赠向海潜作纪念。

  1923年,向海潜来到上海,创立洪门五圣山。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上至四川、下达江浙,无处不是他的实力范围。向海潜在理事会上要求,具有爱国传统的洪门成员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七七事变”爆发后,向海潜更加积极投身于抗日洪流。他在桂林后方成立营运公司,创办西南机械厂,为前方抗日将士运送各类保障物质。有一次,日寇空袭桂林后方,向海潜公司运输队七辆满载物质的汽车正驶在途中,当看到数百学生四处逃散,形势紧急。向海潜当机立断,命令丢下所有物质,将200多名学生送到安全地带。虽然公司物质全部被轰炸殆尽,但他认为救了那么多学生,很是值得。

  抗战胜利后,向海潜于1946年回到上海。此时,蒋介石正积极准备内战,而在民族命运决战的时刻,向海潜开始向往进步,积极向中共方面靠拢。他坚持反对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力主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上海解放前夕,向海潜被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他本人和家属被劫持押上飞机送往香港。1953年,向海潜一家被迫迁往台湾。向海潜在台湾除参加洪门活动外,不参加其他活动。

  兄弟侄儿相继参加革命

  在向海潜投身革命的初期,他的兄弟以及同村的乡亲都受到了影响,跟随他一起参加革命。

  向海潜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向能守,比他大两岁。当向海潜从军入伍后,首先是哥哥向能守坐不住了,他投奔向海潜,也成为一名士兵。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向能守随后被任命为鄂北绥靖处第五路军司令部参议,后又任江苏省溧水县禁烟局参议。

  随后,小向海潜6岁的老三向能锦,和小9岁的小弟向能宜也投身革命。向能锦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历任湖南省防军第一支队第二营营长、自治军别队第五队第一营营长、广州兵工厂副官。向能宜从湖南警官学校毕业后,历任湘潭警察厅督察员、鄂北绥靖处第五路司令第五支队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第一路军司令部二团团长等。

  1923年,向海潜在上海创立洪门后,便让自己的弟弟到家乡“开山堂”,同时大办企业,以实业救国。他的大弟向能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到湖北兴办兵工厂的。万事开头难,但向能锦没有辜负向海潜给予他的期望,排除了一切困难,终于将兵工厂筹办建成。然而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当向能锦进行新设备测试时,一个炉子突然爆炸,向能锦29岁的年轻生命就此匆匆划上了句号。

  噩耗传来,向海潜痛心疾首。

  但他的革命之路还在继续。更多的族人开始追寻他的脚步。

  族人向希堂与向海潜同辈,本是一名读书人,毕业于武汉兽医学堂。向海潜创立洪门后,一直想找一个得力的助手,他第一个就想到了向希堂。于是,向希堂很快就来到了向海潜的身边。表面上,他是向海潜马队的队长,实际上则帮助他主持洪门的事务,充当文书一职。直到1938年,向希堂才回到大冶老家。

  还有族人向恢侯,他一直在向海潜的手下当营长。向能锦的儿子向祖德始终跟随向海潜,辗转于上海、重庆、桂林等地。1942年向祖德在桂林结婚时,向海潜为这个侄儿大摆筵席,连蒋介石也参加了。

  长子向铁铮坚守岗位以父为荣

  在很多有关向海潜的资料中都记载,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铁铮,次子榕铮。然而,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向海潜还有一个儿子名为向恢生。

  1920年,32岁的向海潜才迎来第一个儿子的降生。初为人父,他自然是十分高兴的。只是没想到,向恢生还不满6岁,便夭折了。向恢生的遗体从上海被运回大冶老家,葬于大冶七里界。

  6年后,向海潜的第二个儿子向铁铮出生。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向海潜和家属被押上飞机送往香港,而向铁铮却留在了上海。这一别,父子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上海刚一解放,华东军政委员会就登报寻找留在上海的向铁铮夫妇。联系上后,向铁铮提出了回湖北的要求。就这样,向铁铮夫妇回到了大冶。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负责人张执一接见了向铁铮,分配他到中南第二工程公司工作。随后,二公司改为华中钢铁公司筹备处,后又改名为武汉钢铁公司,向铁铮就成为了武钢的干部。

  随后,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世人对向海潜有许多误解。因此,向铁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仅是他,包括向恢侯、向祖德等,凡是曾跟随过向海潜又回到大冶的族人,都熬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很多族人都受到牵连,成为大冶搬运站的搬运工,或从事补鞋、修车的营生,靠体力吃饭。

  即便如此,向铁铮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咬紧牙关,努力地过好每一天。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始终兢兢业业,勤勉以待。年华渐老,向铁铮越来越像父亲,不仅身形相似,眉宇间坚毅的神情更如出一辙。他相信,总有一天,世人会了解父亲的,会还父亲一个公道的。在他的心中,父亲始终令他感到荣耀。

  改革开放后,向海潜被认定为“辛亥革命元勋”,同时他投身抗日救国的事实也得到肯定。向铁铮受到的待遇开始发生变化,但他更为父亲感到欣慰。

  次子向榕铮思乡心切情系两岸

  向海潜的革命生涯,同样影响了另一个儿子,向榕铮。

  1941年,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向榕铮出生了。抗战胜利后,跟父母一起回到武汉居住了一段日子。1954年,向榕铮随父母一同迁往台湾居住。军校毕业后,他顺利在军中工作。

  2007年,他被推选为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的第十六届理事长。根据传统,每一届新上任的理事长第一件事就是要带着后裔,到辛亥革命的发起地去祭拜当年的革命先烈。当年向榕铮首次回到大陆,就到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7年间,向榕铮多次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鄂州、咸宁、十堰以及北京等地都留下了他寻访的足迹。

  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向榕铮不仅捐出了父亲的三等文虎勋章,还多次捐赠了手写的书稿、父亲穿过的长袍马褂,及父亲参加武昌辛亥革命同志会的会员证书等。他觉得这些东西放在自己手里,还不如放回到故土,放到博物馆和档案馆保存,这样才能让历史延续,更有意义。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向榕铮对于家乡的思念就越浓。几乎每年,他都会回湖北看望哥嫂。遗憾的是,2009年元月,向铁铮突然离世。相隔103天后,向铁铮的儿子向柏林因突发脑溢血而撒手人寰。接连失去两位亲人,让盛兰英遭受重创。得知消息的向榕铮在悲伤之余,更加担心嫂子的健康,曾多次邀请她搬到台湾生活,但盛兰英不愿离开故土,希望能一直守护在这里。于是,向榕铮回来得就更频繁了。

  如今,回到嫂子盛兰英家里,和乡亲们坐在一起,听着既熟悉又陌生的乡音,吃一顿家乡饭,喝一碗莲藕排骨汤,是向榕铮最开心的事情。(中国台湾网湖北省黄石市通讯员 肖婷 占亚宝)

[责任编辑:马一娜]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