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台北的《双城故事》:交流合作的文化见证之一

时间:2014-07-04 13:1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上海与台北《双城故事》赠书现场合影留念

上海与台北《双城故事》赠书现场合影留念。(图片来源:上海市台办)

  中国台湾网7月4日消息 日前,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台北市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双城故事——从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一书,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台北市长郝龙斌。这本书,成为深化上海与台湾新一轮城市交流与合作的文化见证之一,也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本书作者车守同(笔名吴汉仁),在台北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较早探访大陆与上海的台湾新闻界知名人士。曾担任台湾海基会理事,现为中正文教基金会副执行长、台湾世界大同出版社社长。在华东师范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另一作者则是长期从事海峡两岸交流事业并在业内享有声誉的白中琪先生。他们与上海都有着浓厚的情结。

  车守同说,之所以写作此书,与他从小受到身边的长辈们经常谈及上海有关,1995年踏访上海时就喜欢上了上海,上海的人文、语言、建筑、风俗等与曾经听过的上海故事及长辈们对上海的亲切一下子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开始了研究,十多年往来于台湾、上海遍访和收集,积累了丰厚的史料与故事。白中琪多年来精心收集的当年从上海至台北的船票、两地往来的电报、信函、商业凭证等珍贵历史资料,佐证了上海的城市文脉早在上世纪隐没入台北的历史对照。

  作者多视角地解读了上海与台北的关系。从台北的街头巷尾、普通民众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细数了种种从上海移植到台北,继而在当地生根发芽的事物,大到商务运作、产业发展,小到米面点心、鞋袜纽扣,无处不有上海的影子。“上海”也在那个特定时代,成为台北人眼中“时尚”的代言词,和台北在迈向现代化都市进程中所积极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同根同源,共促未来。比如,上海功德林素食,成立于80多年前,被誉为中国素食餐厅的鼻祖,而迁台后的功德林,亦是台湾素食餐厅的鼻祖。司麦脱衬衫、三枪内衣、明星花露水、王开照相馆、上海铅笔厂、上海银行等在上海耳熟能详,在台北也深耕发芽。汤姆西服,上海“红帮”裁缝在台北的传承,称为台湾领导人西服店。上海的徐汇中学、复旦中学,在台北也有同名学校,又共同拥有相同的校徽、校训、校歌,原来是一脉相承。有意思的是,原来台北人没有喝豆浆的习惯,是迁台的上海人把豆浆带到台北,在台北市豆浆工厂一桥之隔的永和地区发扬光大,又以“永和”豆浆之名在上海甚至在祖国大陆扬名立万。

  作者的结束语中的“1949年大迁徙,也让中华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饮水思源,从上海看台北,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历史猜想经验。在台北,由文化所创造的无穷契机,自1987年以后,随着两岸开始交流,重返上海乃至全大陆,影响着亿万人。这是一份全体中国人都应该共同珍惜的资产”,让众多人感慨——“徘徊在台北西门町或者上海南京路,每每兴起一种血浓于水,终至热血沸腾的情感,“1949年以后的台北,很上海;1987年以后的上海,很台北。”

  文化出版社副编审毛小曼博士说,这本书是两位作者怀揣着情感写出的研究成果,记述了从台湾光复之后至1949年前后上海、台北在社会、人文、生活、教育、医疗、金融、贸易、商业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勾勒出了上海与台湾的渊源和两市的历史脉动,再现了台湾有着上海的脉,上海的历史也有着台湾的元素,填补了上海与台北的诸多方面联结的历史空白,是了解和研究上海与台湾的珍贵资料。

  “回顾历史在于前瞻未来”,或许也是这本书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推崇的原因。 (中国台湾网上海市台办通讯员 常志康)


编辑:李瑞艳

相关新闻

图片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