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蕉岭台胞继承客家优良传统
中国台湾网5月27日蕉岭消息 祖籍广东蕉岭的台胞继承了客家优良传统,特别是体现出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晚清时期反对割台让日,英勇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土、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当时被称为台湾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岭台胞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春愁》抒发了丘逢甲强烈的爱国情怀,也曾让温总理为之动容。
丘逢甲,祖籍广东蕉岭,1864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他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应童子试,全台第一,福建巡抚丁日昌赠其“东宁才子”印,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1889年因见清廷昏愦,百政紊乱,辞官回台,兴教育才。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让日。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反对割让台湾。并率领台民抗倭保台,与日军浴血奋战,最后弹尽援绝兵败,只得离台内渡回到家乡。
原县文化局局长、抗日“三英杰”研究会会长汤国云:丘逢甲在新竹一带,当日军长驱进入台湾时,与日寇血战了二十余昼夜,但由于上无可依,下又无援,弹尽援绝的时候兵败,(只得)内渡到蕉岭来,到家乡蕉岭县(原镇平县)文福乡淡定村居住。
回到家乡后,丘逢甲痛定思痛,认为抗日护台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缺乏应有的教育。他深刻认识到不造就一批具有爱国革命思想的新军,就不足以使革命成功。因此,归返大陆后,丘逢甲大力倡导教育,创办新学,开发民智。
原县文化局局长、抗日“三英杰”研究会会长汤国云:(丘逢甲)回来后以教育救国作为他的主张思想,提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又必以广开学堂为本,回大陆后他积极创办新学、推进新学。
丘逢甲先后在广东各地办学。在家乡创办了“镇平初级师范讲习所”、文福创兆学校、城东学校等。致力于办新学,成为当时广东乃至全国有声望的教育家。在办学的同时,丘逢甲还积极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建国后,他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因肺病复发,于当年2月25日病逝于家乡文福淡定村,终年48岁。
丘逢甲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一生为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而奔走呼号。蕉岭和台湾人民都十分崇拜抗日护台的英雄丘逢甲,他的精神激励着两岸人民爱国爱乡。原县文化局局长、抗日“三英杰”研究会会长汤国云:(丘逢甲的)爱国主义精神、先进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教育开启民智的精神,激发我们爱国爱家乡。
为纪念丘逢甲,我县多次对丘逢甲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如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丘逢甲故居,也成为促进蕉台两地交流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丘逢甲故居管理员 丘仕康:故居内陈列有大量的丘逢甲的文献、照片、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示了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光辉的一生。每年(有)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台湾网、蕉岭县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