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根在哪里 为台胞寻根的二十四小时

时间:2014-04-23 16:17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4月23日梅州消息 4月10日晚上,前来嘉应学院讲课的台湾成功大学著名教授杨竹星先生,面带歉意地对陪同的嘉应学院外事处领导说:“我在台湾上网时,看到2011年6月27日《梅州日报》上刊登的《刘碧良先生寻根:‘谢谢你们圆了我们的梦’》的文章之后,我也很想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热心肠的魏宇文处长决定帮他圆寻根梦,她详细询问杨教授的家族史。杨教授说:“九十高龄的父亲告诉我,我的祖籍是镇平县,祖先是清代时迁到台湾美浓的,我是迁台后的第十四代。”“我们在台湾的杨氏祠堂一进门有‘关西第’的堂号,门联是‘关西夫子家声,江右相公门第’,在祠堂的墙壁上还写上了‘弘农堂’和对联‘理学旧家,乡贤新世第’。”除了这些零碎的信息外,杨教授对其他情况一无所知。其实,一般说来,客家姓氏的堂联、门联是一样的,杨教授提供的信息作用不大。

  面对没有详细地址、没有迁台祖先姓名的寻根,帮过很多台湾教授寻根的魏处长犯难了。这时,魏处长想到了笔者,她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我。得知杨教授在梅的时间非常有限,我马上将信息传递给了蕉岭县外事侨务和台湾工作局,该局高度重视,指派了一名工作人员王先生负责此事。

  蕉岭杨氏主要分布在蕉城、新铺、广福、三圳等镇,4月11日一大早,王先生便将所有杨氏宗亲会的电话打了一遍,将有关情况说明清楚,但是当对方得知就这么一丁点信息资料时,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因为蕉岭的杨氏基本上都是杨氏广东始祖杨云岫的后代,他们的堂号、堂联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仅仅凭堂号、堂联是很难寻根的,这件事实在难办。

  广东梅州既是侨乡,又是台乡,我们坚持“侨中有台,台中有侨”的原则,开展侨联工作,因此台湾同胞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抱着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王先生先后来到蕉城、新铺、广福、三圳,找到杨氏宗亲会的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再次详述了杨竹星教授寻根的情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蕉城镇的杨氏宗亲会的新老会长杨振江和杨锦源,拿出台湾出版的台湾杨氏族谱仔细查阅,始终没有找到与杨教授提供的信息相吻合的地方。

  至此寻根告一段落,当王先生将情况反馈给我时,我还是心里不踏实,而且杨教授还是没有认同,这是认祖归宗的事情,不可能马虎了事。

  经过一夜思考,我觉得不管能否找到,我们都要试试。4月11日星期六,我起了个大早,放弃了节假日,与杨教授、魏处长等来到蕉岭。我们决定从就近的蕉城开始,在王先生的引领下,来到蕉城镇杨氏宗亲会,等候在那里的杨振江和杨锦源迎接了我们,一番寒暄后,他们拿出台湾出版的台湾杨氏族谱。杨教授打开族谱,一边翻,一边摇头,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不对了。这时,杨锦源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说“这是我整理的迁台杨氏的情况表。”杨教授看了看,脸上露出了笑容,指着“恭成”的名字说:“这张表勾起了我对祖宗的记忆,这就是我们的开居祖!”

  后来,我们就问杨会长,这里还有没有祠堂或者坟墓等遗址,杨会长说:“有!在另外一个地方——横江。”为了证实所找之处是真实的,杨会长带着我们来到了横江,看了老祠堂,杨教授非常高兴地说:“这与我们台湾的宗祠格局一样!”然后又去看杨氏祖坟,在那里,杨教授找到了“恭成”的名字,杨教授非常高兴地说:“太激动了!面对没有详细地址,没有迁台祖先的详细姓名,也能找到根!这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谢谢你们圆了我们的梦,我马上将照片上传到台湾给我父亲看,我要带着他们回家。”

  至此,在几乎没有可用信息、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经过二十四小时市、县联合,帮助台湾教授在蕉岭圆了杨教授一家的寻根梦。(中国台湾网梅州市台办通讯员 邓锐 李浩)


编辑:马一娜

相关新闻

图片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