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重庆高质量绘就绿色发展基底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中心城区PM2.5浓度首达国家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这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重庆交出的生态答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重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作思路”,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生态空间管控越抓越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巴渝大地上徐徐展开。
全域治水?交出五个100%靓丽答卷
“没整治以前,河上经常有漂浮物,周围村民们养的家禽也经常下河,从周边经过都得捂着鼻子走。现在好了,河道都清理干净了,河边偶尔还能看见小鱼儿,时常有水鸟嬉戏,淮远河的一江碧水又回来了。”说起淮远河的变化,在河边居住了20多年的村民刘泽芳说。
淮远河位于重庆市铜梁区,这条河水清岸绿、流经铜梁城区和多个镇街,在旧县街道合滩寺汇入小安溪,被铜梁人称为母亲河。淮远河因为早年城市规划、管网设置不完善,生活、生产污水直排而发黑发臭,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沟”。
为了给淮远河“刮骨疗伤”,三年前,铜梁开始对这条母亲河进行系统治理。据铜梁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秦伟介绍,铜梁建立了清淤清漂、调水放水、常态督查机制,精准持续推进淮远河及巴川河、小北海水库等关联区域的河岸及库岸的日常保洁、河面清漂及河底清淤工作。同时,铜梁加大源头防治力度,对淮远河流域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排查,彻底整治生活、工业、畜禽养殖等污染问题。
一系列整治后,淮远河蝶变重生。“水质变好了,河岸还有景观公园,我现在基本每天早晚都要来这儿散步。”刘泽芳说。
淮远河的涅槃重生只是重庆市铁腕治水的缩影之一。据了解,为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重庆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意见》等“1+3”配套文件,印发了《重庆市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重庆市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揽子规划方案,整体描绘长江水生态蓝图。
重庆还颁布了《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快提升流域治污能力;强化考核问责,近两年对水质不达标的区县政府累计约谈10次;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全市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19条河流全部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与四川等省签订《关于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联合开展新盛河非法采砂、濑溪河联合执法检查等系列执法、应急处置专项行动。
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优于国家考核目标4.8个百分点,较2015年上升14.3个百分点。105个重庆市考断面水质达标比例达100%、消除长江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达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达100%、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达100%。
科学治气?中心城区PM2.5浓度首达国家标准
在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的一家包装生产企业内,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装置正有序运行——喷漆过程中排放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在经过沸石转轮吸附浓缩、脱附后,被输送至TNV燃烧炉充分燃烧,再通过管道直接排放至外环境。
“以前我们采用催化燃烧的方式处理,燃烧温度在300度到400度,处理率能够达到差不多90%以上。现在,这套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VOCs治理技术,处理温度能够达到800度以上,处理率能够达到99.5%以上。”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污染防治科副科长许伟介绍,两江新区是重庆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辖区内的汽车、电子、印刷等产业特性决定了VOCs是辖区的特征污染物之一。截至2020年底,两江新区已开展99家企业废气深度治理工作,共投入生产线技术改造、原材料升级和末端治理资金约7亿元,建成设施130余套,挥发性有机物年排放量由治理前的7800余吨下降至1580余吨,削减约为79.7%。
据了解,为了让“天更蓝”,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专题研究高排放车辆限行、餐饮油烟专项治理、扩大烟花爆竹禁放范围、搬迁城区客货运场站、城区坡坎崖绿化等大气污染防治重难点工作,要求下大力气巩固提升蓝天保卫战成果。
重庆还成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分年度制定蓝天保卫战作战图,分解下达8大类70条2000多项工程和措施,实施量化考核,建立空气质量、目标任务、重点项目、督导问题“四张清单”,实施动态管理,压实各级责任。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将蓝天保卫战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绩效目标考核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落实,推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和管控。
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35天。与2015年相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41天,优的天数增加80天。PM2.5浓度从2015年的5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标准。
统筹推进?助推重庆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国家排污许可证全覆盖之年,对于企业来说,国家排污许可证内容复杂、填报要求高,企业对信息管理平台所需填报的内容把握不准,填报问题颇多。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为我们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在填报过程中耐心细致地解答企业问题,对我们提交的排污许可申请及时审批,在我们提交排污许可申请后第二天就完成了审批。”说起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的一家半导体公司环保部门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为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重庆市实施了“一照通”、豁免环评、水保审批、取消社会小型低风险项目施工图审查、取消消防审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等改革措施,助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服务重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6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还印发了《重庆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建设项目类型的通知》,明确了重庆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项目类型,包含产业类、环保治理类、社会服务类、基础设施、扶贫、疫情防控等方面,共涉及24类78项行业项目类型。
除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外,重庆还在深入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上下功夫。“十三五”期间,重庆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开展了整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行为、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利剑执法、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帮扶、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清废行动”、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等60余项专项行动,推动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助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重庆还在全国率先发布“三线一单”空间管控指导意见,探索建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其中2019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0.73吨/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
“下一步,重庆将在巩固‘十三五’已有成效基础上,编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三个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