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北京涉台视窗  >   京台情缘

北京第一家“台资企业”——一位老台胞的故事

2021年02月02日 18:08:53  来源:北京与台湾
字号:    

     蓝天,白云,绿树,国产东风汽车在101国道上飞奔。这幅美丽的画面使我遥想起父亲林子瑾先生辛亥革命后来北京兴办公路运输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人们说:要想富,先修路。国家要富强,发展公路运输事业是很重要的。

  路,是人走出来的。然而,我父亲走过的却是一条崎岖的路。他是老一代台胞,他的童年时代,还是清朝刘铭传任台湾巡抚的时代,当时修筑铁路,曾算作最先进的事物之一,被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在少年时代,亲身经历了《马关条约》以后,台湾沦陷为日本殖民地的痛苦历程,所以他非常痛恨日本侵略者。那时,日本强行要台湾岛内的居民归属日本国籍,且骂他们为“清国奴”。他深知自己不是日本人,自己乃是炎黄子孙,所以时刻怀念祖国。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非常强烈。针对日本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他曾参加了当时台中的“栎社”诗社。以中华文化对抗日本文化侵略。由于他的书法好,栎社成立20年的纪念碑就是他题写的,至今仍然保留在台湾。他反对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结识了孙中山和黄兴。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1月,中山先生在演说中公开提倡修筑道路,后来中山先生又在“道路为建设着手的第一端”中再次竭力提倡修建道路,认为“衣食住行乃人民四大需要,修治道路,以利民行。”不少爱国人士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时代那种强劲的振兴实业思潮较深入人心,当时许多人认定,政治革命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实业,振兴国运。这就为中国公路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的熊希龄先生也作过“道路与国计民生之关系”的演讲。父亲深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便早在民国初年满怀热情地来到北京,恢复了中国国籍,而且后来就投入了开发公路,发展汽车运输的事业。

  实业救国的道路虽然振奋人心,但走起来却是一条泥泞之路。平时,父亲很勤劳,反对懒惰。事事都要自己动手。在家里,哪位孩子犯懒,他都要严厉批评为“不肖子”。他也很坚韧,倔强,他认定对的事,就干到底。他从实业救国的角度出发,不愿兴办城市内小汽车的行业,尽管那易于赢利,又不用投资修路。他特别选择长途汽车业,认为长途汽车业有较强的社会大众公益性质,为此他宁肯首先义务出资修补道路。

  他选择的是北京通往古北口长城塞外的道路。京古路,向北延伸到承德即京承公路,再延伸到沈阳即京沈公路,这条干线即现今的101国道。忆往昔,那也是一条古道。秦始皇时,渔阳(今北京怀柔,密云一带)是边塞重镇。始皇东临碣石,返回咸阳途中,就经过渔阳。汉朝时,即形成了这条路的雏形。北魏孝文帝时,古北口之路是北方各部族贸易通途。唐时则已初步成为驿道。唐人有诗云:“北风号蓟门,杀气日夜兴,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鹰。”这生动描写了边关驿传的紧张状况。后来辽宋互派使节也多经此路。金建都燕京,这是自燕京去会宁(老金都)的重要通道。元代于古北口设驿,此路是自元大都至上都的重要道路之一。明朝时更形成了由京师到古北口的驿站干路。到了清朝,京承驿站道路又成为御道,是清帝赴承德避暑山庄之路。

  父亲虽然身为台胞,但有较深厚的国学根基和历史知识。他热爱祖国,也喜欢北京这条古路。他认为修垫改造这条道路,有利于开发边远落后地区并有利于日后发展为交通干线,有利于国计民生。这条路沿途坎坷,并曾有16处桥、渡(石桥9座,木桥1座,渡口1处,时桥时渡5处)行路甚艰。父亲曾沿途考察,有的路段真如古人苏辙描写的“乱石环合疑无路,山径萦回长傍溪”。到了古北口,则正如欧阳修诗云:“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那时,他感到自己衰落的祖国多么迫切需要强盛起来啊。于是,他由古北口返回北京,决心出资修治此路。就在这古驿站道路的基础上,先后经多次翻修,铺垫,取直,拓宽路面,解决排水等等问题,才逐渐演变成勉强通行汽车的公路。

  为此,他要和当时的顺天府京兆尹道路管理部门打交道,还要了解那时政府颁布的“修治道路条例”,内务部制定的实施细则和“长途汽车营业规则”以及有关法规、税则、选车、设站、人员、燃料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万事开头难,尤其在当时,台胞到异地他乡创业并非易事。而对我父亲说来就更困难了,因为他本是学文史和法政的诗人和学者,并非商人。

  大家知道,道路和交通工具是一对孪生兄弟。原来驿道上行驶的是驮骑、人力车、畜力车、骆驼,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时乘的是轿车,而修公路是为走汽车。所以,在修路的同时,他便着手解决新式交通工具问题。他开始筹办起北方长途汽车行(当时取的英文名是THENORTHERNLONGDISTANCEMOTOR-CARCO.)。那实际上可说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早的台资企业。那时汽车刚传入中国不久,均要由洋行购买。例如,美丰洋行代销福特汽车,公懋洋行代销道济汽车。当时,随着汽车的使用,也带动了汽车修理业及为其服务的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如汽车配件、电器、蓄电池、充电、燃料、润滑、轮胎的发展。那时汽车配件又分“原厂零件”(即GenuineParts)和“外厂零件”。前者是原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后者虽然也是进口的,但非原厂生产,不如前者好用。

  北方长途汽车行成立后,它的长途汽车曾在父亲修过的道路上运行。一是从安定门经高丽营、怀柔、密云到古北口,一是从朝阳门经通县、顺义、怀柔、密云到古北口。那时,父亲时常起早贪黑,严寒酷暑,风餐露宿。时人云:“行车二三里,修理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当时车辆、道路的落后状况和行路的艰辛,如果遇到中途抛锚,那真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有时中途遇到大风或暴雨、雷电交加,也很危险,情景相当恐怖。后来他把这些经历当故事讲给我听,甚至还让我注意研究他遇到的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可惜我那时年幼,又无大志,只是勉强听着他讲,心里总想着到院子里去玩。

  当年,他虽然在道路上很辛苦,但是当他听到时人的等车歌谣“望眼欲穿脖梗直,好似婴儿盼奶吃”后,看到等车的乘客上了车,也曾非常兴奋,认为终于奋力办成了发展交通这件事。

  过了几年,由于军阀混战,各部军方便以借为名,进行汽车征用,但多数有借无还。另外,当时不但汽车和汽车零配件由外商把持,由于中国没有石油工业,就连燃料也由外国操纵,汽油还经常被窃,后来日本又要进犯华北,他的长途汽车运输便索性停办了。随后,残留的圆形的公司标志、搪瓷工艺铁牌曾变成了我家的米桶盖,个别汽车的汽缸箱盖则变成了炉围,倒使用了多年,变速箱的老式进口伞齿轮,好似钢制鸡蛋糕,实在派不上用场,我们幼时曾一度把它当玩具和自制秤砣,后来也丢失了,这就是结局,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必然结果。

  回忆父亲这段往事,我深有一些感受。当时和后来,一些亲友认为他的上述作为是犯傻,但现在看来,他的上述作为对当时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确实起了一些推动作用。作为台胞,他对祖国感情深厚,对推动祖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做了些微薄贡献。这种精神应该继续发扬。

  可喜的是,近年有许多台胞来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实业,获很大成功。时代在前进,我相信今后将有更多台胞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业!

[责任编辑:陈宁]

相关内容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