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十三五”末北京GDP预计超3.6万亿

2021-01-19 16:47: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原标题:“十三五”末北京GDP预计超3.6万亿

  昨天上午,本市召开“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经济发展专场。“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规模扩大1万亿,GDP总值将超过3.6万亿元;实现了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双下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6.8万元;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七成,北京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韧性强、质量好、结构优、动力足的鲜明特点。

  经济规模扩大1万亿,GDP总值将超过3.6万亿元;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居全球榜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万元提升至6.8万元,居全国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8.2万元/人,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昨天上午,本市召开“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经济发展专场。北京青年报记者由会上获悉,“十三五”时期,北京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呈现韧性强、质量好、结构优、动力足的鲜明特点。

  韧性强

  北京独角兽企业93家 居全球榜首

  过去5年,在外部复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下,北京经济经受住考验,宏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微观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市GDP2016-2019年年均增长6.6%,预计“十三五”期末将超过3.6万亿元,人均GDP达2.4万美元左右,较2015年提高0.6万美元,保持全国领先。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登上第一个万亿台阶,用了58年;到2013年登上第二个万亿台阶,用了6年时间;到2018年登上第三个万亿台阶,用了5年时间;“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规模扩大1万亿,仅用了4年时间……

  “这1万亿的含金量不同以往,是在外部复杂环境下增长的1万亿,是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取得的1万亿,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也更加来之不易。”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表示。

  “十三五”末市场主体总量约208万户,比“十二五”末增长67%左右;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比重由2015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20年60%左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万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居全球榜首……多项数据表明,“十三五”时期北京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质量好

  201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2万元/人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十三五”时期北京实现了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双下降”。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21.2万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万元/人,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制造业地均产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另外,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6.8万元,居全国第二位;年均实际增长6.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另外,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能耗“双控”连续13年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数据显示,预计“十三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1%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最好水平,预计较2015年下降22%以上。

  “北京正以更少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支撑和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后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等政策文件,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绿色成为首都的亮丽底色。

  结构优

  “三城一区”GDP占经济比重超三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需求、产业、空间结构全面优化,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

  需求结构方面,“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七成。消费领域两个重点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一个指标是网络消费,2016-2019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13.7%,2020年1-11月增长30.3%,比全国高18.8个百分点;另一个指标是服务消费,2016-2019年服务消费年均增长16%,2019年服务消费比重达55.1%,较201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此外,更加注重发挥投资优化供给结构作用,持续推出“3个100”市重点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世园会和冬奥会场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持续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等重点区域投资,轨道交通、市郊铁路运营里程5年分别增加173公里和302公里达727公里和393公里。

  产业结构方面,“十三五”时期本市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特征凸显。据介绍,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数据显示,2016-2019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占GDP比重达13.5%;现代金融优势持续巩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加快发展,2016-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占GDP比重达到18.5%。与此同时,本市加快对工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十三五”时期全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24.4%和23.8%,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为北京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空间结构方面,“三城一区”进入快速发展期,GDP占全市经济比重超三成。

  动力足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全国首位

  经济结构不断深化调整,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北京经济发展动力也更足了。动力足,一方面体现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加快融合。“紧抓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放松,既打基础、利长远,又切实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积极服务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布局,建设量子、脑科学等新型研发机构,涌现出“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数据显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6%左右,居全国首位。另外,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实施“科创30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等创新政策,让科技成果能够“转得出”“落得下”。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累计超2.5万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超80%。

  动力足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5年来,北京形成了120余项全国首创的突破性政策和创新制度安排,向全国推广6批25项创新经验。2020年,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获批,北京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区”建设全面启动,北京对外开放迈上了新的台阶。文/本报记者 林艳

  对话

  “北京将采取精准有效措施巩固疫情防控、促进经济复苏”

  对话: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

  北青报: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21年北京将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林恩全:今年,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还将始终坚持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为前提,采取精准有效措施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2020年在疫苗、诊断试剂、药物研发攻关方面跑出“北京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我们预测,今年本市医药制造业会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既满足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这也是北京发挥科技抗疫优势,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重要体现。

  北青报:今年在稳就业、保就业方面,有什么具体安排?

  林恩全:稳住中小微企业就是稳住北京经济的基本面。一方面,北京将抓好文化、娱乐、住宿、旅游等受疫情影响突出、恢复滞后行业企业的精准帮扶;另一方面,结合本市特点,还将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动力。在稳定就业上既注重稳存量,又注重从新业态、新模式中拓展增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灵活用工,牢牢兜住就业民生底线。

  北青报:“十四五”期间,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点工作?

  林恩全:一是将继续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二是突出特色与活力兼备,着力构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增强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三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建设,围绕环球主题公园打造旅游消费集聚区。四是高标准建设“两区”“三平台”,加快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也都是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文/本报记者 林艳

[责任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