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理论频道  >   要闻

脱贫攻坚要在精神上下硬功夫

2017年03月21日 13:28:41  来源:齐鲁网
字号:    

  如今,扶贫开发工作如今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近些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扶贫的政策,贫困人口从2015年年底的7000余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000余万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6年超过1000万人口摆脱贫困。无论是从脱贫的成绩,还是脱贫的目标,都能看出地方政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部署的坚定决心,让大家对今年的目标实现,充满了盼望和信心。但现实中,脱贫行为并非完美无瑕。

  有“网红县委书记”陈行甲曾撰写的《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中提到,在扶贫过程中,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确实,随着这些年政府对扶贫越来越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有的甚至被好政策养的“浑身不舒服”,消极无为,好逸恶劳,认为脱贫是政府份内事,没有吃喝政府会给,俨然一副理所应当的面孔。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物质扶贫往往伴随着精神扶贫,物质扶贫固然重要,精神扶贫也不可少。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要在“精神”上下硬功。扶贫干部除了物质方面的扶贫外,更应解本地区老百姓的精神状况,在扶贫过程中引导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树立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摘掉头上贫困的帽子,才是小康社会应有的幸福姿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引导农民树立自主脱贫的观念,摒弃“慵懒散”和“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勇气和信心。其次,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大力实施教育扶贫也是让贫困家庭摆脱代际传递的好办法。通过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认识到知识就是财富,让智慧洒遍贫困地区的每一个角落,驱散贫困的阴霾。最后,加强贫困地区的党建文化建设,建设党建文化中心,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能力强、热心、愿意帮助群众的扶贫干部,建设农村书屋,举办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入乡村,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加强就业培训、医疗、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让贫困群众增加更多技能,有更多的保障。

  (作者:王佳莹 作者单位:中共景县县委组织部)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