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主题是“中国议题、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是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议题、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增强国人的自信奠定了客观基础。但是,一些中国人在主观认知上依然缺乏自信,主观认知与客观成就存在不小差距。这种自信的缺乏在学术上也有表现,即缺乏学术自信。例如,在议题上,我们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多研究西方议题,不大研究中国议题,不大研究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理论上,我们有些学者多用西方理论范式来剪裁中国现实。在话语上,有些学者讲的大都是西方话语,不大讲面向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话。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一定意义上与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管理方式和科技相关。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学习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消极后果:一是“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二是冲破了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思想防线。
第二个方面是怎样研究中国议题、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5·17”讲话,是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其中,有四个核心观点,我是这样领会的:一是当代中国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二是我们的理论供给还不足; 三是要加强对时代的研究,对问题的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建构“理论上的中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上的中国”; 四是要加快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把握十八大以来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这个历史方位当中揭示出发展的现实逻辑,再从现实逻辑来揭示出中国议题。关于这一历史方位,我提出四个判断:我们正步入“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 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四个治理”(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并建构新的社会发展秩序时期;正处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在这个历史方位当中,可以揭示出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这个现实逻辑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整体转型升级,它正在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展开。从这个现实逻辑中,又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中国议题,即民族复兴、“四个治理”、中国道路、中国文明。我们要通过研究中国议题来建构中国理论,即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中国新文明建构理论,要用话语体系把这个理论表达出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本文系作者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16)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上的发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