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历来为百姓所关注,今年“两会时间”,依然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无论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但凡涉及“舌尖安全”领域,就会成为建言献策的靶向,就会聚集热切期待的目光。
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何以这些年热度不减?其中原委不难理解。因为在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迷失了正确航向,遂使假冒伪劣、有害添加等创意独具的“奇葩”,一度盛开不衰,让食品安全受到创伤,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正因为这个原因,党和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对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发力。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到2015年10月1日施行“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到2016年底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来确保粮食安全;再到今年初召开的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如此种种,都是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令食安领域收到“百害全消”的效果。这一点,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到“两高”,一刻都没有松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范围内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并就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认真负责地提出意见建议;全国检察系统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2016年深入开展专项立案监督,建议食药监管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591件,起诉危害食药安全犯罪11958人。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重典治乱的决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必须管得严而又严。”监管严而又严,要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要坚持源头控制、产管并重,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每一道关口。这个要求,是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
应该看到,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代表委员也有诸多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认为,保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不仅要加强食品流通过程当中下游的监管,还要通过确立农产品生产标准,给农产品质量提供一把尺子,让老百姓能看得明白,吃得放心。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建议一定要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只有严格管理严厉打击,才能净化食品市场,才是对相关企业的保护。
在中华文化宝库里,饮食文化赫然写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信条。今天,我们要守护好传统文化和饮食之道,再也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轻慢以待。相反,必须扼杀“易粪相食”的怪象,拿出“掷出窗外”的决绝,做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盲区监管,层层加码“安全阀”,才能为百姓带来好“口福”。如是,某些人才能放慢逐利的脚步,修复商业底线,老百姓才能真正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