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理论频道  >   要闻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有“四心”

2017年03月13日 08:07:36  来源:齐鲁网
字号:    

  作者:王志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辽宁、四川代表团多次发表讲话,他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最关心的还是脱贫攻坚问题。习近平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军令状立了,就要兑现。要实现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四心”。

  一是要有感恩群众的“爱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带着感情工作是拉近与人民群众距离、得到群众支持的前提。太行公仆吴金印说:“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挣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攒一罐鸡蛋。咱们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花的是人民的税收,如果不替人民办事,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我们党员干部都应该有吴金印这种朴实的认识和感恩的心理,将报答群众的恩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党员干部只有怀有一颗爱民之心,才能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才能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才愿意多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才能弄清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要有因地制宜的“准心”。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强调,“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在不断地减少。然而,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让这些地方“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找对“穷根”、精准扶贫。他指出,“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他还提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在脱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三是要有求真务实的“实心”。当下,各地空前重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一些地方的领导在打造“扶贫政绩”的冲动下,大干快上大呼隆、不顾实际要将全部脱贫的时间提前,把减贫成效简单等同于脱贫速度,结果看似成绩显著,实则质量堪忧。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不切实际的虚假脱贫、数字脱贫是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催生的“成果”,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经不起公众的质疑,容易伤害群众的感情,损害党的威信,是坚决要不得的。党员干部只有将“求实效”设定为目标,才能把心沉下去,将身扑下去,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党和人民的脱贫攻坚事业尽心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四是要有锲而不舍的“恒心”。脱贫攻坚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党员干部锲而不舍地用力,决不能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所有扶贫地区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岗位。”“既然定了军令状,军令状不完成怎么‘动’啊?”“要选派好驻村干部,保持基层扶贫干部相对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有效性。”脱贫攻坚,也不是只要脱贫摘帽就万事大吉了。返贫是不容忽视的隐患,在无形中威胁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习近平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无疑是在告诫扶贫干部:扶贫不能盲目乐观、浅尝辄止,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避免脱贫又返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