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陆续谢幕的2017年地方两会,一些热词频频出现。谋发展,要拿出“洪荒之力”来;谈到民生问题时,“获得感”屡屡被提及;在谈到创新发展时,“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
从这些地方两会声音里,能感受到新动能的力量,一大波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事项,正在孕育发芽,并将走进每一个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也让我们对即将开幕的全国两会充满期待。
热词一:只增不减。
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只增不减,依然是各地两会高扬的主基调。湖北省提出,无论今年财政压力有多大,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为群众办的实事只加不减。四川省承诺,要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为老百姓办实事只增不减,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对比往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民生保障项目也有增无减——在安徽省今年拟实施的33项民生工程中,健康脱贫兜底“351”及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费用补充医疗保障“180”、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技工大省技能培训等,都是新增加的重点民生工程。
热词二:获得感。
地方两会上的民生表述,多年来悄然发生变化——要做的事越来越具体,语言表述越来越翔实。
贵州省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万人,将2万5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天津新建和提升改造城乡幼儿园100所,完成200所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这样精确到个位数的“自选”动作,已经成为大多数省份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
民生保障点多面广,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量力而行,是各地民生保障一直坚持的原则。只有从自我实际出发开出的清单,才能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们体会到获得感。
热词三:精准扶贫。
它是今年地方两会的重要议题。几乎所有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江西省深入推进十大脱贫攻坚工程,全年完成70万人脱贫、1000个贫困村退出、6个贫困县摘帽。云南省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100个贫困村出列、100万贫困人口脱贫。青海省创新扶贫机制,切实把扶贫扶在点上、扶在根上,确保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自我加压,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短板。江苏省确保全省60万以上的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200个以上的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8万元。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