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张丹(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梅州兴宁市石马镇下庄村第一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报告为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法论,为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的新背景
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从国际上看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看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基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国际各种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其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挑战之一是中国制造和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围剿”的风险增加。这种风险不仅仅是针对高科技企业,对农业农村产品亦然。农业既是一个传统产业,也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各种高技术渗透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因此,中国农产品和农业未来将面临较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乡村振兴工作而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全局谋划。
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第一个方面,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产社会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富源泉。其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仅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着重大意义,而且以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创新实践及成就向世界证明了我们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巨大能力,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其他地方人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有益借鉴。
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总体而言,这个新路径就是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具体而言,则需要从力量源泉、精神气质、战略谋划和策略实施等方面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一,力量源泉是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乡村振兴成果人民共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人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
第二,精神气质即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斗争精神首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中国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等思想信仰,从而具备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同时,斗争精神也强调斗争的谋略性,即所谓善于斗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必胜信念,这样才能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其次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根据当地资源状况、风俗习惯等进行精心谋划和布局,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
第三,战略谋划需要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一方面是城乡融合,即工业和农业形成互补互促关系。从产品市场来讲,农村市场是城市工业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家电下乡、农业机械推广等,扩大了工业产品的市场范围,从而为实现内循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同样,农村产品对接城市,农产品进超市或者直接通过电商进入城市千家万户,也为农村产品找到了广阔市场,从而为实现内循环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区域协调,要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才资源、气候特点等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形成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不同地区之间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并为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合力。
第四,策略实施则需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各方面进行力量组合。农村要实现现代化,要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出成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