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深化高校数字化改革

2022-11-04 11:0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作者:郭旭鹏(杭州师范大学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数字化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高校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数字转换、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等阶段,下一个阶段的数字化改革必将成为高校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必答题和必修课。高校在深化数字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唯有精准深入把握复杂多元的新挑战,方能提出更加务实高效的新对策。

  高校数字化改革面临新挑战

  数字化改革是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全过程各方面。高校推进数字化改革,既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多跨重构,也要面临教育教学中的思维习惯陈旧、数字素养不高,经费投入、技术人员保障不足,组织适应能力较弱等多维度综合性挑战。

  第一,战略模式难以选择。战略模式选择对于高校数字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资金、资源、运维等保障能力比较有限的高校,在选择数字化改革战略模式时,会借鉴政府、企业及其他高校现成的数字化平台并加以改进,以满足师生数字化体验和需求。数字化资源较为丰富、数字化能力较强的高校,会努力探索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系统性转变,积极打破“孤岛”、转变观念、重塑工作流程,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开展、科研管理、服务保障的方式。受制于资源要素、组织适应性等实际,不少高校会围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高频业务进行数字赋能,同时对多跨场景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战略模式选择除了与高校自身资源状况和组织适应性有关以外,思想认识也是其关键影响因素。

  第二,内外合力亟须凝聚。高校数字化改革是一项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迭代的过程。对外而言,需要高校对接贯通上级政府部门,一体打通数字通道和场景链接,构建数字化改革多级互通互联架构,从而减少重复建设和“场景孤岛”。对内而言,数字化改革绝不是信息技术部门进行系统升级、设备更新或直接将传统的线下教育搬到线上的技术创新,而是业务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这需要高校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每位师生自下而上的同步融入,需要前沿数字技术应用与师生业务需求、学校管理服务效能提升互嵌互洽,需要高校加强对数字化改革的内涵、价值、路径及特征规律的科学认知和理解。如此方可形成深化数字化改革的强劲动力,从而发挥其在大学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优化完善中的独特作用。

  第三,数据治理短板亟须补齐。研究表明,大数据在变革教与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创新教育治理观念等诸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然而,高校在数字化改革中却无法回避数据治理中的诸多堵点、难点。比如,业务系统各自为政,数据标准不一,产生一数多源、多样多类的“数据烟囱”,数据难以互通共享;前期对于数据重要性认识不足和规划性处理不当等,造成数据重复、错误、缺值、失效、冲突等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各业务部门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足、权限设定不够合理,数据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数据创新使用严重不足,相关业务难以按需获得数据支持,形成诸多“数据孤岛”,支撑业务数字赋能、学校科学决策比较乏力。以上问题,亟须破解。

  构建数字化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数字化改革阶段,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聚焦师生关心关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和转型,加快构建数字化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要深化认识突破“思想孤岛”。高校数字化改革是全局性、体系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在推进数字化改革中,纵然存在习惯、思维、认识、技术、数据等各类“孤岛”,破解“思想孤岛”是深化数字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决定着战略模式的选择。高校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是否具备数字化改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韧劲尤为重要;师生则要强化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在改革中改变原先的不良习惯、学习工作方式、管理体制机制;职能部门则要提升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数字化统筹运用能力,结合各自职能定位和多跨场景谋划情况,加强对数字化改革的文化重塑、架构调整、业务重构和模式创新。

  其次,要互联互通破解“场景孤岛”。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数字化改革也是如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才能互联互通。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迭代更新,高校事业发展和师生对数字化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阶段急需将各业务领域的标准规范通过制度固化,打破数据和系统壁垒,放大数字化改革的整体效能。对外要积极推进互联互通,这就要求高校要进入政府主管部门数字化改革的相应“跑道”和标准体系,借助各方力量建立协同合作的数字化改革共同体,深层次探索推动各业务数据全量化的融合、开放、共享和条块业务大跨度、大范围的高效协同,避免高校数字化平台重复建设、数据不能回流、系统场景封闭运行等情况。对内要强化系统思维,各职能部门要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数据传递、决策执行模式,围绕学校数字化改革顶层规划谋划部门业务系统,考虑系统与系统连接和多跨需求,集结式推动数字化改革数据要素、系统要素和场景要素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建成建好多跨场景,提高学校治理能力、水平、效能和师生便捷度、满意度、获得感。

  再次,要统一标准链接“数据孤岛”。高校要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管理、服务和决策有数据、可量化、能预测的目标,但是数据基础薄弱、依然停留在数据梳理和标准完善阶段、“数据孤岛”频现等短板逐步凸显。如何链接现存“数据孤岛”成为不可回避、必须攻坚的难题。一方面,要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数字化的统一标准、资源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体系下,构建数据采集、汇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公共数据平台,提高数据质量,提供扎实高效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借助政府整合建成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的契机,主动争取列入数据回流使用等试点序列,制订全校统一的数据、技术、接口和认证等规范体系,努力建设链接校内外的数据中心。

  最后,要丰富要素避免“运维孤岛”。高校数字化改革应坚持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努力打造一体化的支撑端、智能化的治理端、友好型的服务端,满足师生和学校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要促进政府、社会、企业的宏观层面和每一位师生的微观层面相结合,发挥不同参与主体或相关主体的作用,打造良好的高校数字化改革生态体系,各相关要素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运维更加科学、有序、健康、可持续。要提升数字素养,包括学校领导班子的数字化领导力、管理服务人员的数字化管理能力、技术人员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要引育高校数字化改革交叉型人才,组建数字化改革工作职业队伍,为支撑端、治理端和服务端的相互协同、高效运维提供保证。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