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科学随笔】
作者:李坤平(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对广泛团结凝聚科技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服务人才强国建设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
当前,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各方面,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接长手臂,扎根基层,最广泛地与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周围,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才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着我国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壮大,广大人才在服务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需求中屡建功勋。事实证明,伟大的事业激励人才、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广大人才只有投身自主创新的生动实践,才能充分释放自身的才华和能量,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人才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潜能。当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现在,我国拥有科技人力资源约1.1亿人,已经建成23000余个各级团结科技人才的学会组织,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科技群团的工作,说到底都是人才工作。各级科协、学术团队既具有联系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承载着团结引领众多科技人才矢志爱国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等历史使命,又秉承着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人才之家的根本宗旨,应该帮助广大人才反映意见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科学共同体自律,真正促进人才成长提高,促进科技的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以及智库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随着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提升,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也要看到,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
一是创新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缺乏,学科结构尚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等领域获奖者稀缺,医科、农科和人文社科等学科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二是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仍未建立。“四唯”现象依然存在,“新标”尚未完全建立。此外,重视人才的过往价值贡献,忽视人才未来发展潜力,不利于遴选和激励优秀青年人才。三是学风浮躁和违背科研伦理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近一半被调查人员认为我国急功近利、学风浮躁问题比较严重。一些科研人员热衷于“帽子”头衔,盲目追逐热点,趋利变换研究方向,不愿意沉下心来“啃硬骨头、坐冷板凳”。四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体系仍显薄弱。我国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70%,“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笔者认为,科技群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释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驱动力,集聚优秀科技人才。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党校系统,筑牢润物无声团结引领的坚强阵地。中国科协多次举办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专题研修班、战略科学家国情考察等活动,并依托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青海“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等建设中国科协党校教育基地,面向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开展国情研修。事实证明,这些面向科技人才的学习活动,增强了科技人才群体的制度自信和创新自信,让青年科技人才坚定了理想信念。今后,应完善以中国科协党校为中心,全国学会分校、省级科协党校和老科协、女科协、乡村振兴等特色党校、各类实训基地为主体的工作体系。持续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海外科技人才等群体的政治教育、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筑牢党团结引领科技人才的坚强阵地,激励人才建功立业,持续增强人才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促进青年人才交流,培养卓越工程师。中国科协通过搭建“秒聚青科”等即时性、交叉性、永不打烊的青年交流平台,促进青年人才交流协作,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人才队伍。中国科协还发挥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作用,开展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试点,搭建校企共同培养工程师的融合平台。未来,还应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关注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形成战略科学家梯队,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自主培养国防科工人才。加紧建设国家级科技人才信息库,绘制人才多维画像和知识图谱,为更紧密联系服务科技人才建好互联基础设施。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科协目前已建立了科协智库体系,完善了学会主导、科学家领衔、科技界广泛参与、国际科技组织联合支持的工作机制,并持续发布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问题战略研究,探索跨界研判“卡脖子”问题机制。未来,还需要推动修订人才奖励、项目评审等管理办法,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继续建设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和科研仪器、工程技术等领域案例库,推动典型案例评价导向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深入推进了“科创中国”建设,发挥了科学家品牌、多学科交叉、链接地方、联系国际等人才资源优势和组织协同优势,发挥创新枢纽城市(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汇聚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路演展示、信息汇聚和评估交易。未来,还应该强化科技供给侧动员能力,调动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积极性,强化数字平台运营服务,提升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