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者技能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因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不对应引发的就业岗位供求之间的不匹配,外在表现是空闲岗位与求职人员长时期并存。从2010年开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开始高于1,且呈逐步递增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自2017年四季度以来,求人倍率连续保持在1.2以上,今年第二季度达到1.37,即人力资源市场中每100个求职者对应137个岗位空缺,营销员、快递员、服务员、生产操作工等职业常年面临缺工,同时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不能适应产业需求而处于失业状态,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
就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更迫切需要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劳动力的能力素质无法满足需要。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需求调整的领先性和即时性与供给滞后性之间的矛盾,而劳动力市场的自然配置功能无法及时弥补供求失衡,由此带来的供求配置错位。一方面产业政策调整、技术进步革新要求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与组织管理方式,进而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即时发布新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求职者为适应新岗位所做的准备工作需要时间,包括对于新岗位需求的搜寻与确认,为拓展新技能、提高技能水平而参加学习培训活动,为寻找新工作进行的求职活动等,尤其是参加培训学习新技能需要较长时间。
这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采用新技术且具有研发密度高、投资集中、创业生存竞争激烈等特点的新经济新产业更为突出,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且充满不确定性,而这些高技能难以通过学校教育习得,普遍是通过干中学和在职培训积累。加之技术密集型工作岗位一般具有较强的技能专用性,且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一步抑制了劳动者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使技能供求的矛盾愈加凸显。
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长期任务,需要着眼长远;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当前紧迫的就业难题,需要只争朝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目前,各地已开始抓好数字技能提升等行动,以市场主导、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人力资源供给体系,缓解当地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摩擦性、技术性、政策性因素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需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政策,配合结构化改革综合施策。在宏观上,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对职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在微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同时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
一是强化就业导向,着眼于企业发展需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要立足技能人才短缺、技能发展不均衡的系统性问题补短板,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和职业标准开发机制,紧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就业新领域,为大量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学习和实训机会,以解决新形势下高素质人力资本数量不足的问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二是强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适度加快职业院校专业和人才培养能力升级换代,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劳动力素质。
三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市场调控能力。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水平,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最大限度调控当前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