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思政实践】推动“大思政课”由“潜”向“显”转化

2022-08-18 15:45:00
来源:人民论坛网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里所强调的“大思政课”“善用”和“现实”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要精准理解“大”在何处、更要清楚把握如何“善用”,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方向与指引。

  讲好“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联动育人共同体、精准理解“大”的内涵,阐明思政课建设的广度;把握“善用”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实现“大思政课”价值的最大化,彰显思政课建设的深度;结合“现实”则强调的是理论建构过程的实践转化,诠释思政课建设的力度。“大思政课”教育理念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加速实践力度由“潜”向“显”的转化,需要进一步强化“家校社”协同意识、构建“课内外”教学模式、创新“数字化+”资源载体,为“大思政课”建设助力赋能。

  强化“家校社”协同意识,延伸“大思政课”的辐射力。集众智事无不成,聚合力也无不兴。“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讲好“大思政课”需要在实践中协同各方,打造一支以学校为主阵地、涵盖社会各条战线、融入家庭各个方面的育人共同体,汇聚“家校社”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学校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定盘星”,家庭与社会是育德育人的“助力军”,检验“大思政课”建设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思政课价值实践力度强不强。譬如,多地创新“三会”家校协同共育新机制、开展“隔代互学”新样态、“家-校-社”新时空等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就是思政课价值实践力度转化的创新举措。一方面,强化了“家校社”协同意识,打破了“家校社”之间协同发展的鸿沟与互通互构的隔阂,使育人实践与国家发展、时代走向同频共振,推动了“家校社”从“脱节”迈向“互融”,从“彼此孤立”走向“联通互动”;另一方面,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将潜藏在家庭与社会中的隐性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促进了“大思政课”价值由“潜”向“显”转化,深化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立德树人磁场,让全体参与者实现精神共振,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延伸了“大思政课”启智润心、涵德化人的辐射力。

  构建“课内外”教学模式,提升“大思政课”的带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重要论述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地阐明了思政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有效结合是落实“大思政课”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其本质在于拓展思政课堂的场域,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思政课程联结到课程思政,实现“知”与“行”的切实统一。从“大思政课”的时空界限看,就是要冲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空间限制。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将理想信念、政治方向、道德法治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再借助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扩展与深化,将“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行动纲领,促进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育人价值由“潜”向“显”转变;从“大思政课”的覆盖范围看,就是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向同行的落地需要以思政课程为方向引领,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共担育人之责,凝聚育人合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目前,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都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比如,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类专业创新“三强化、三提升”的育人体系;水利水电学院依托“4类资源”、巩固“3个阵地”、发挥“2个引领”、发扬“1个传统”,将“水元素”融入育人工作之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形成了“三维度融合”、“三课堂融通”、“十育人融汇”的育人体系;材料学院构建了“4+5+N”“三全育人”格局;实验室管理处稳步推进“1-2-3-4-5”一体化育人体系落地落实,营造了“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浓厚氛围。全员聚力、全过程贯通、全方位驱动的育人格局,有效提升了“大思政课”的带动力。

  创新“数字化+”资源载体,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解学生之所困是提升“大思政课”建设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关键。面对思政课“到课率”与“抬头率”低的现实困境,“大思政课”建设必须立足生动实践、找准知识切入点、把握学生兴奋点、提升课堂感染力,这就需要盘活思政资源、善用现代载体。百年来,亿万中国人书写的时代华章、创造的伟大精神都是鲜活生动的思政素材,探索“数字化+思政资源” 则是讲好思政课蓬勃生命力的新生态。在“大思政课”建设和信息化时代下,运用“5G、VR、AR、MR和3D”等数字化技术,将红色资源、党史学习、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宪法法治教育等内容打造成线上“云端”学习平台和线下虚拟体验场馆,将丰富鲜活的思政资源转化为直抵学生心灵的育人力量,让思政元素变得“触手可得”,让学生身临其境到每一个历史事件中,提升“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政治认同、价值理念、爱国情怀等方面的情感共鸣,达到自我教育的实效。例如,陕西延安建立“5G+VR”红色文化体验馆,全方位、互动式地重温革命历史;山东广饶打造全三维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和中国革命历程大事件AR体验空间,实现了虚拟场景与真实世界的无缝融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3D影像和VR技术还原历史画面,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岁月,等等。善用数字化技术,形成“数字化+思政”虚实结合的全新实践育人方式,用活了红色资源,创新了思政元素的展现形式,让思政课讲的更加“得心应手”,极大的增强了“大思政课”的吸引力。(作者:冯海茹,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蒙冰峰,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