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深入挖掘红色文学的课程思政价值

2022-08-15 15:2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号

  作者:尹传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张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下简称“红色文学”),含有丰富深刻的红色元素,蕴藏着真、善、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是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

  红色文学蕴藏着真善美

  红色文学的真,包括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当多红色文学的作者不是从书房里出来的职业作家,而是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革命家,他们亲历、见证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往往带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而创作。例如,《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曾参加革命,后被捕囚禁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出狱后根据亲身经历写成小说;《创业史》的作者柳青,为了创作辞去县委副书记一职,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投入田间生产,对“三农”有深切的了解。红色文学的真带有强烈的历史性,为世人生动描画着中华民族近现代的革命和奋斗史。

  红色文学的善,来源于作品塑造的一个又一个坚强不屈、感人肺腑的英雄形象,来自于作品所弘扬的集体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自于作品表现出的高昂格调、阔大格局。例如,延安革命家的诗词走出了个人书写,告别愤世嫉俗、感伤迷惘,以英雄主义的胆识和博大的气度,展现出昂扬的精神风貌,因而被文学评论家比喻为现代文学中的“钢和钙”。

  红色文学的美,主要在崇高。在题材内容上,红色文学主要展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胜利的过程。人民群众在斗争过程中,体验到主体力量不断提升,从内心产生了崇高感。而红色文学用艺术形象把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规律呈现了出来。此外,红色文学在结构形式、语言风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语体风格,结构上通常是人民群众和敌人二元对立,群众在斗争中成长,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结构范式,语言上通常平白易懂、朴实真诚,与奔放昂扬的基本格调和谐统一,构建起崇高美的审美风格。

  红色文学的思政优势

  红色文学蕴藏着独特的真善美,在日常教学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思政优势:

  曲折的情节吸引人。红色文学大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书写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和勇毅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主人公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长、在情与智的抉择中提升,情节发展跟现实历史的律动一样,激荡、曲折、扣人心弦,能吸引喜好变化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亲近红色文学文本,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起点。

  闪光的形象感召人。红色文学曾经塑造了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的英雄形象,他们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动的文学典型。他们身上勇敢无畏、坚强不屈、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也能够让当代大学生在阅读红色文学时得到精神陶冶和品德涵养。这些闪光的形象使课程思政摆脱生硬的说教,变得生动、鲜活、有感召力。

  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红色文学作者或书写亲身经历,或扎根群众生活采集、提炼素材,作品中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作品中艺术典型的成长或牺牲牵动着读者。在英雄的悲剧中,学生能感受到美的事物被毁灭,从而产生憎恨反革命等旧势力的强烈情感。在英雄的胜利中,学生能感受到战胜敌人的自豪感和正义感。

  高昂的格调振奋人。红色文学的主要题材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趋势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其格调是高昂、催人奋进的,能够给予大学生精神的鼓舞和激励,抵御个人主义和娱乐至死风气对他们的腐蚀。

  厚重的历史启迪人。红色文学承载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个人记忆,阅读这些作品,就是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当代大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能够思考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落实红色文学课程思政

  利用好红色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思政优势,把红色理想信念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广泛、深入阅读红色文学。教材中红色文学作品数量较少,教师可用单篇文章带动一组或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加深学生对单篇作品的理解,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引入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系列作品,如1935年创作的《七律·长征》、1936年的《沁园春·雪》、1949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56的《水调歌头·游泳》等。从“谁主沉浮”的叩问,到经过数年艰苦斗争自豪地写下“万水千山只等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翻地覆慨而慷”,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这些诗词作品连在一起就是一部“诗史”。

  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在阅读红色文学时结合历史背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诠释、改编和创造,力求避免概念化、教条化。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文章、短视频拍摄等形式,改编、传播红色文学,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音视频兼顾的传播特点,让红色文学更具吸引力,从而获得新的生命。改编的过程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红色精神的内化和转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时,必须坚守基本的底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诠释,反对娱乐至上的改编,精神内核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联系历史和现实,在红色文学阅读中寻找时代契合点。红色文学大多展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跟当代大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教师要把红色文学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人物成长的历史逻辑,探寻时代共鸣点,提炼作品的精神内核。如阅读柳青的《创业史》,可以结合历史材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韩丁的调查报告《深翻》,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事件——社会主义改造,理解主要人物梁生宝对农业合作化的热情与当今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使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