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抓住物流这一关键环节,为农村电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2022-07-11 11:24:0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字号

  作者:华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

  2022年2月发布的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一号文件”,对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强调全面推进“两新”发展,即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为“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新载体,赋能乡村“两新”任务加速实现。

  农村电商“双链路”模式成为“两新”发展的助推器

  “十三五”期间,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通过集产、供、销、购等资源要素于一体,赋能农产品、农民、农业和乡村,高效实现“上行”和“下沉”双向供需对接,成为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成效卓著。

  一方面农产品“上行”链路为农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了活跃的市场和必要的支撑条件。疫情期间,农产品“上行”助力众多农户度过了产销难关。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手机变成新农具,流量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新兴电商模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场。另一方面消费品“下沉”倒逼乡村寄递物流网点加速覆盖,加速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电商消费规模稳步上升,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高达98%,已基本实现乡镇层面的覆盖。预计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跃升至约8970亿元,农村冷链流通系统建设将迎来进一步变革与发展。这将进一步倒逼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因此,农村电商“上行”和“下沉”双链路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期间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推动“两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但目前不管是“上行”还是“下沉”链路仍存在一定发展阻塞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

  供应链物流配送问题是阻碍农村电商“双链路”发展的关键

  “最初一公里”配送损耗成本过高,加重“上行”负担。农产品保鲜期短、时效性强,对供应链配送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和铁路冷链物流运输设施较少,农村区域预冷-分级-加工-包装-仓储的“最初一公里”冷链运输无法有效开展,损耗严重。其次,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耐腐性不同,在冷链配送过程中所需分拣、包装等工序存在差异。农村地区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有限,在冷链配送上难以做到专业化的有效处理。同时,农村“最初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在冷链仓储、加工以及运输配送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覆盖面有限,阻碍农村需求市场的进一步激活。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分散,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快递企业配送成本过高,因此许多物流企业的业务止步于乡镇网点。同时,目前农村人口结构呈老龄化,老年人对现代化的智能终端设备不敏感,农村智能快递配送的推行严重受阻,配送效率仍较低,阻碍了农村需求市场的延展以及数字乡村的深化改革。

  “下沉”配送服务标准化程度低,消费成本偏高阻碍商品流通。目前,对于下沉市场的配送服务标准尚未有明确规范,仍存在许多农村私营物流网点(如小卖店)乱收寄存费乱象。农民网购总成本高,消费需求受阻。同时,农村物流企业的场地、运力、人员等资源较为分散,存在快递网点重复建设、信息壁垒高筑等问题,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有序的资源分配和管理脉络。

  发挥各方优势,为农村电商“双链路”畅通打好物流基础

  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搭建仓配融合的协同合作平台,建设可延展、可持续的双链路数字生态。基于我国小农户生产的基本特征,要想有效降低农村环节的配送成本,无需以农户人人“全产业链”为目标,可以由政府统筹协调村镇组织、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多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集成仓储的共配模式。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导,对接当地快递企业、农村电商企业,共同搭建仓配物流融合基地,共享仓配人力、物力和场地资源,从而显著降低快递企业的配送成本和农村电商企业的仓储成本。同时,政府应引导各个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和条块完成协同化,建设延展性强、可持续性高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等“大平台”“大系统”,推动各级各类平台整合,打破信息孤岛,进一步强化条块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联动性。

  从众包协同角度优化“双链路”中“最初/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以进一步降低“上行”成本,激活“下沉”需求市场。针对“下沉”链路,相关部委可以制定农-企补贴政策,鼓励快递企业将“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以众包的形式派发给农村居民,并将具体的派件信息公开发布在集成信息平台上。如此便可将原来由专职配送员所做的任务,以自愿、有偿的方式,通过网络外包给村中任何一个时间空余的个体。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居民(尤其老年人)取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充分调动了农村的闲置劳动力。针对“上行”链路,协同搭建冷链中心,解决“最初一公里”问题。地方政府可以联合农村电商企业,以仓配集成中心为依托,建立共享型冷链仓配中心。冷链中心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经营,农村电商企业只需以租赁的形式获取冷链中心的使用权即可。从前端的原材料采摘,到后期的存储、拣货、配送一系列操作,均可委托冷链中心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上行”链路中供应链保障薄弱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集中采购、规模管理、统一配送。

  加强农村电商供应链监管及追责机制,引导“双链路”规范有序发展。通过加强对县乡电商物流发展的顶层规划,明确农村物流配送追责机制和收费标准。可试行根据不同的商品称重、储存条件、存储时长对“最后一公里”的私营物流寄存网点制定不同收费标准这一方式。还应当公开、透明地披露快递转移信息,明确快件转交私营网点后的追责机制,以便快速溯源。同时,政府还应加快推进适应新电商模式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电商规范有序发展。

  加快完成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按区域差异发挥政府不同职能。呼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突出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政府各级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供应链配送方面,需加强交通运输线路铺设,建立冷加工中心,推广智能制冷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运输配送的基础设施问题。基于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现状,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优劣势建设“小而美”的数字解决方案。如,西部成片农田适宜发展机械化现代农业;近郊乡村适宜发展设施大棚精品农业;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乡村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东部商业和物流基础较好的村庄适宜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等。

  政府建立引导机制,加强农村电商物流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及考核创新。首先,政府可搭建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对接农村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将当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困境形成案例,鼓励相关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运营数据,促进双方协同研究,为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链路的优化提出建议。其次,引导乡镇政府做好当地大学生的职业引导,吸引大学生下乡创业就业,制定政策吸引当地生源大学生人才返乡创业。引导农村电商及关联行业考核机制变革,不急于通过流量等传统电商KPI指标进行业绩考核,强化内部团队孵化,进一步激发本地电商群体的内在动力。最后,鼓励当地乡镇政府协同企业、协会等多方建立多层级数字中心,通过数字培训提升农户的电商意识和技能。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