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为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

2022-04-29 12:42:00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艺

  农村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使农业最新科技成果、市场动态等信息,很难在农村得到快速传播,这是当前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制约。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战略目标,部署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等十项重点任务。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就。当前,应找准制约我国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以更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首先,网络“最后一公里”仍未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铺设工作在我国部分农村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并未最终完成,互联网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最终解决。许多县、乡、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即使具备基础网络的一些地区,由于网络传输能力差,网速慢,一些偏僻农村地区时常出现没有信号或者信号不稳定的问题,很少用于传送农业信息,网络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在地区间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信息资源大数据库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西北等落后地区还没有开始建设。最后,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比例城乡不平衡。我国主要的农业信息网站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位于农村基层的网站数量比较稀少,而且信息量小、时效性差、更新慢,因此,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动态等农业最新信息很难在农村得到快速传播。

  信息技术成果转换率不高。虽然近几年农业大数据、遥感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发展迅速,但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不够,通过物联网技术指导农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管理方面刚处在起步阶段。专业的农业电商平台还不完善,农业产品的生产、存储、销售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存在周期较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易储存、损耗较大等特征,急需建立大型农业电商平台,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衔接,促进农产品顺利销售。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仍较薄弱,电商平台一方面与大型农产品电商企业、大型农产品采购商、大型连锁超市的链接不够,另一方面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基地的对接不到位,“电商+合作社”“电商+家庭农场”等新模式还处在起步阶段。

  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各个层次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都不充足。首先,缺乏既了解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政方针,又懂农业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其次,农业信息技术专门人才不足。我国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院校只是分别设立信息管理、农业技术等专业,很少能培养出同时精通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到学校、机关和研究部门工作,真正能够立足于农村、专门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分析的人员很有限。最后,基层信息服务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特别需要既能进行网络多功能应用、网络维护和更新,又能及时搜集、分析、整理网络相关信息,为农民解答疑问,进行生产指导和帮助,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基层服务人员。但是,目前我国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兼职的,其中很多人技能不高、观念陈旧,对农业信息最新知识了解不多,只能应付日常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首先,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各个区域之间和各个行业之间的数据库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分工和协作,造成信息分散、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共享度低,不能实现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同时,信息内容雷同,缺乏有针对性、及时性、实用性的特色鲜明的农业信息。其次,农业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有效整合。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科技、水利、气象、企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没有把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有效整合和管理,例如:针对信息分级、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没有制订统一具体的标准;信息在收集、存储、传输以及共享等环节所涉及的各项指标术语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造成农业信息资源流失、浪费,缺乏共享、利用率低,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出其自身应有的作用。

  发展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经济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是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广大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需求出发打开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新局面。

  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进一步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设施,尽快解决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网络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实现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的目标。同时提升网速,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其次,促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发展。加强中西部等偏远地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资源大数据库建设和农村基层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而且增加信息量、时效性和更新速度。

  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开展大数据试点工作。对马铃薯、生猪、大蒜等试点产品,做好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全过程大数据监控。通过互联网对前些年农产品耕种量、产量及销售量等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农民预测今年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以避免供需脱节给农民和国家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网络管理农业生产环节中所需的物资,如在浇水、施肥、喷农药等各个生产环节中,用物联网技术去控制用水、肥料和农药的数量,减少劳动力,节约成本。

  加强各个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注重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我国各高校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通过专业的设计和调整,培养出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增加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各个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等各种手段,吸引和留住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激励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最后,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能力。组织各种类型的农民信息化知识培训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增强农民的现代信息意识,提升农民的信息技能素质,提高农民应用计算机进行农业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为了保障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标准化,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对农业信息进行标准化管理。第一,对信息资源从收集到运用的各个阶段,制订统一的管理标准。第二,对信息分级、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应制订统一的具体标准,充分考虑农户的需求,增加适用性,避免农业信息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第三,在信息技术方面,实行标准化管理。在网络建设、数据传输和共享等环节所涉及的各项指标术语也应进行统一的规范,保证信息资源建设各个环节畅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四,在农业信息软件开发中,实现标准化管理,有利于节省资源和各个环节的衔接。第五,在信息平台、数据库、应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应制订科学的制度标准。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