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2021-11-12 08:55: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理念的时代升华和科学表达。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古老的理想之一

  中国古代朴素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对天地日月进行思考,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出生命并无私承载和维持生命的延续。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无私养民的优良品格,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管子“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先秦思想家认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之本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需要保障人人有追求富裕的机会。强调下层民众的富足安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希望施政者“为政以德”“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最终实现社会“大同”。古代思想家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是人们最为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百姓生活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共同富裕是我国历代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孔子至卫国,见人口繁庶,即表达出安置百姓应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见解。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不仅意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还需依势顺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将“养生丧死无憾”视作王道开端。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产业代表人民富裕,是政治稳固、国家安定的基础。荀子明确表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管子》一书集中吸收先秦各学派思想,在《治国》《牧民》诸篇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学术范围,上升为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共识。

  在我国古代,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不仅是经济上的满足,还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充实。汉代董仲舒、王符曰:“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才是共同富裕,才是古代传统社会真正的“治人”标准,“既富且教”成为我国传统士大夫关于社会治理的一贯理念。几千年来,我国传统士大夫始终强调不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这种以保养生民、促进民生、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历朝君主和广大民众产生深远影响。《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提到“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春秋时期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主张“养万民”“生百物”,强调国富需要利及全民,遵循包容、均平原则。官修史书《汉书·食货志》阐述了富民策略的践行路径:“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意思是士农工商皆属“量能授事”的庶众,统治者应给予社会各阶层安身立命、寻求富裕之“业”。这种解释使富民之政具备了广泛包容性。当然,封建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把共同富裕作为施政方略,只是把安民富民作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体现“仁德”的治理手段。

  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

  我国广大民众对共同富裕的企盼和追求贯通古今,在古代社会往往通过反抗暴政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变革。通观历代农民战争,起义者们“等贵贱、均贫富”的意识日渐清晰,并将其作为核心诉求在斗争口号和纲领中提出。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苟富贵,无相忘”,东汉黄巾起义提出的“致太平”,都包含着朴素的平均财富诉求。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相号召,提出“均贫富”口号。南宋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均富”基础上加入权利平等要求,宣扬“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公开打出“均田免粮”旗号,将斗争矛头直指土地生产关系及所有制,集中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愿望。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高峰,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依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否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及剥削制度,希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把传统农民战争的“均产”需求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向着“无人不饱暖”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及至近代,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继续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当作经济领域的行动方针,致力于扫除横亘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面前的体制障碍。

  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共同富裕始终是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但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阶级矛盾的制约,在旧中国无法确立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理想一直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的历史性跨越,开辟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才能逐步成为现实。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