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专题
作者:张乾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2020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勇气和能力的高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自信,更是彰显了一个大党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对党自身的领导力组织力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自信,最为根本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具有自信的底蕴。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筑牢了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国强、民富、发展、和平底气
回望近代中国历史,自1840年西方列强用枪炮轰开中国紧闭的大门,昔日灿烂辉煌的东方大国便陷入任人宰割、四分五裂的困局。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败”。为救国救民,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前赴后继,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华民族衰亡的历史进程,但是,“师夷长技”没有强国,“立宪维新”惨淡收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却没能将封建制度“连根拔起”。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都试过了,都没能拯救处于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历史证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蓝本”无法在中国“复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集中精力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夯实政党自信的底气。
建设人民民主制度彰显民族复兴的国强底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具体制度,搭建人民民主政治的“四梁八柱”,将人民民主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立足国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活动规范,充分实现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统一、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的结合以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促进。与西式民主相比,中国式民主更能够凝聚人民当家作主的精气神,更能够集中办大事的物质精神力量,更能够发挥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的效率。中国民主制度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服务于民、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则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开拓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彰显人民共同富裕的民富底气。经历近代割地赔款、战争灾难的旧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80%的人口为文盲,人均受教育时间仅为1年。新中国经过30年曲折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医疗健康等虽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经济发展缓慢,到1978年,依然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7.5%。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走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中国反贫困之路,扶贫对象由“大水漫灌”(县、村)到“精准滴灌”(户、个人),扶贫方式从“输血”(救济式)到“造血”(开发式),扶贫领域从物质生活到教育、创业、医疗、生态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序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截止到2018年底,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减贫人口超过全球减贫规模的70%,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和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消灭贫困树立了标杆和典范。中国反贫困成就,以及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慷慨分享发展与扶贫经验,通过资金援助、医疗援助、项目援助、教育援助、增加投资、免除贷款债务等方式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实际帮助,不仅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贡献中国智慧,也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奠定基础,彰显共同富裕的富民底气。
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彰显合作共赢的发展底气。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既能够加快发展又能够保持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难题。在艰辛求索历经挫折后,中国共产党以“开山辟路”的探索精神,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尽管遭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挫折、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国内洪涝、地震、疫情重大灾难频发的冲击,依然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大国、工业大国、铁路大国、科技大国等。中国的发展成就,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落后国家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空间,有力地驳斥了各种“唱衰中国”的论调和唯西方模式马首是瞻的喧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依靠殖民、掠夺和扩张得以发展强大的现代化之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底气。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由于国力羸弱不堪,在列强面前受尽欺辱。1949年,中国“站”了起来,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费尽心机封锁、孤立和围困中国,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依然迈出了踏上世界舞台的坚定步伐。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扩大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从“一边倒”到“不结盟、全方位”,从睦邻友好到拓展与世界上爱好和平并致力于发展的国家在各个层面的合作关系。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倡导“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积极参加国际多边机构和组织,推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大国表率。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国际环境下,将国家、民族间的差异性和人类发展的整体性相结合,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结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底气。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历史证明,无论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言,还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来讲,中国共产党都有自信能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转折的十字路口,总是对未来成竹在胸、镇定自信,源自于“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筑牢了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可历史的经验也表明,成功固然为之骄傲值得铭记,但由成功转为失败也不在少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经高歌凯进的大国,也在一夜之间倾覆;成就固然伟大值得歌颂,但在辉煌背后依然矛盾困境重重也不是特例,资产阶级在它最初“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却也在延绵不断的商业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前景渺茫。“政党自信不是自大。作为社会主体的理性判断,政党自信说到底是一种理性的自信,是一种清醒的自信,是一种有原则、有限度、遵守边界意识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就是一种清醒理性的自信。这份理性清醒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源自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成功和成就基础上的“马后炮”,更不是以矮化、贬低其他政党和政治制度为前提的“低级黑”,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基础上的自觉行动。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在每一个重大历史事变发生的端倪初现,都显示出高度的自信。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在1918年11月的《新青年》上,热烈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中国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自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之初,针对党内怀疑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一些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初,预言革命高潮犹如“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和“躁动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是对革命处于低潮时光明前景的自信;1938年,在很多人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处于迷茫之时,毛泽东同志坚定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对中华民族必胜信念的自信;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发出“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的号召,这是对中国人民美好未来的自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坚信“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对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执政能力的自信;1978年,在“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初期,邓小平同志表示“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的伟大斗争胜利的信心;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邓小平同志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总是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能够对未来成竹在胸、镇定自信。
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奥秘何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说:“我们过去用整风方式搞了好几年,批判了教条主义,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才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归根到底是“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基因密码”。“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具有冷静而不盲目的理性、执着而不虚夸的务实、持久而不懈怠的革新以及开放而不封闭的情怀等鲜明特征
冷静而不盲目的理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制定并实现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不同时期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理性思考、理性判断、理性决策、理性实践,在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阶段直面现实挑战、科学制定策略、化解时代难题,不断增强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增强实践的自觉性,成就了中国共产党自信的“方法秘籍”。
执着而不虚夸的务实。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政治力量,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代言人”,党的任务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义无反顾地在革命的道路上冲锋陷阵,誓将革命进行到底;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砥砺前行,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时,也收获自身发展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实践、自信的良性循环。
持久而不懈怠的革新。中国共产党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目的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在总结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后,摒弃对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的片面性思维,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实施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支持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开放而不封闭的情怀。“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中国革命的命运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球籍危机”出发,强调“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向苏联学习,“包括研究它的错误”,向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不忘“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向发达国家学习一切对我们发展有益的东西,立足本土与吸收外来相结合,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强调文明之间的理解、尊重和信任,主张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地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办事”,中国在开放包容中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养分”,从而变得强大而自信,也在开放包容中“反哺”世界,与世界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