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让通识教育结出更多硕果

2021-06-17 09:5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未来,知识的更迭将更加迅速,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要求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同时,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视野来进行分析和解决。因而,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成为众多高校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觉选择。近些年来,众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有所建树,但还需进一步深化,结出更多硕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果说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育才”,那么通识教育的旨归则是“育人”。推进新时代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牢牢抓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个着力点。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仅要有专业目标,也应包含人文精神,如此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襟怀、崇德尚义的观念……传统文化的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然给予奋进新征程的我们以温暖和力量。教育是人的教育,大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而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理应为促进学生在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提供更多助力。

  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滋养。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大学培育科学精神,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成为尊重事实、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人,成为追求理性与实证、探索与创新的人,成为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人。与此同时,科学精神的培育,当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通识教育来讲,无论是培育人文精神,还是孕育科学精神,最终都应该落脚在厚植中国精神上。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识教育理应结合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等院校必须推动通识教育走深走实。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紧紧抓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个着力点,以中国精神统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高校教育方能使学生博学与精专统一,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为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7日 05 版)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