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进沙退”见证中国担当
6月17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积极行动,让荒漠化严重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国历来重视荒漠化防治,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从建立一批防沙治沙工作机构和科研单位,到开展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从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加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30万公顷。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见证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就在一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正式在北京挂牌,展现出我国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巩固荒漠化防治成果的坚定决心。尽管成绩显著,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防治荒漠化仍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当前,荒漠化防治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十分繁重,全国各地特别是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务须提高重视程度,切实贯彻落实好各项方针部署。
荒漠化防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体现出人类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负责任态度,也折射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国土绿化行动中,我国实现了从注重扩大面积、增加绿量,到现在把精准提升造林质量放到更高位置的治理转变。从手挑肩扛、覆土运水到飞播造林、精准滴灌,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让荒漠化治理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推动着绿色在广袤国土上继续延展。正在全面推行的林长制,将有助于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一项重要制度依托,也是我们带给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贡献。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荒漠化防治离不开全民的广泛参与。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以来,我国有超过160亿人次参与义务植树,共义务植树数百亿株。近年来,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不断拓展,截至目前已有八大类几十种,让更多的人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到义务植树活动中来。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义务植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持续的荒漠化防治行动,不仅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脱贫致富。为了更宜居的家园和更美好的远方,我们应更加积极参与到防治荒漠化、推进国土绿化的行动中来,创造更多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