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特别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在城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国家的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经常相伴相生,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经济和要素向城镇聚集,这种集中和聚集能够产生“乘数效应”,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这一客观经济规律让人们认识到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进而从有利于经济发展角度制定城市规划。不可忽略的是,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要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恰恰又是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结成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在城市规划中,就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城镇化中的具体体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市规划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代表了文明的高度。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向城市的迁移,这种迁移在工业文明时代得到加速。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受工业文明城市观的影响,存在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突出短板。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工业品、服务品生产能力扩张,另一方面提供优质生态的能力不断减弱。针对此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实践也一再证明,工业文明主导的城市规划,由于对生态重视不够,最终造成对人的危害,伤及了人民安全这一国家安全的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在城市规划中,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打造宜居城市,要坚持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城市规划既要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城乡发展规律,更要注重自然规律。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打造韧性城市,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注重城市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要避免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超出财力,从而积聚财政和金融风险。要保持城市的灵魂,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带来的安全稳定问题,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设置必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城市发展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基础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这段话深刻指出了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新型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目标走偏的教训。有些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率,把提高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作为硬任务,依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比如,很多地方盲目建设大量新城新区,结果没有人来,从而积累了一大堆矛盾和问题。再比如,有些地方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时,不尊重农民意愿,不顾条件拆除农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事实证明,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基础目标。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基础目标,就要切实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城市发展目标很多,例如经济发展目标、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等。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目标,不是不要其他发展目标,也不是忽视其他发展目标,而是在设定其他发展目标时,必须服从服务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基础目标。当其他发展目标和基础目标相冲突时,要坚持基础目标优先,适当修正其他发展目标。
统筹城市布局要切实满足人民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这一基础和首要前提恰恰是为了“生产满足这些需要(吃喝住穿)的资料”。不难看出,人类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现实需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要切实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首先,统筹经济需要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现代城市的形成源自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这说明了经济需要是城镇化的基础。如何满足人民的经济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要在城市落得住,关键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和生活环境。”其次,统筹生活需要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根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满足生活需要就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再次,统筹生态需要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条件。城镇化受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满足人民生态需要不仅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也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最后,统筹安全需要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保障。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旦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安全需要就会成为最主要的需要。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社会保持安全和稳定,才能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充实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内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只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就一定能够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人民提供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