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形势呼唤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标题:抗疫形势呼唤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时代,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产生,叠加互动,安全早不再是某个国家独享的特权,而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2021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2020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一年的全球抗疫实践,生动彰显了真正的安全必然是“普遍安全”。特别是,当前全球第二波疫情凶猛来袭,更呼唤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果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那么安全则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内容,是和平这个时代主题在全球不确定性时代的具象化。和平表明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安全共存状态,安全则是以人为主体的和平状态。安全是和平的人格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期待以及安全敏感度在普遍提升,安全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标准在逐步提升,不安全问题的扩散效应、连锁放大效应更为明显,对于安全的防控、保障体制机制要求更高。这些围绕安全发生的深刻变革,考验着各国以及全球治理的制度韧性。在很大程度上,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超出了传统的军事安全,整体安全、制度安全、人的安全必须得到优先的重视。
在这个快速变革时代,要实现高水平的安全,必须树立系统思维,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将安全与发展统筹考虑,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在不同层次上的动态平衡,不同维度上的相互增强,推动本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的良性互动,国内安全维护与全球安全构建有效对接,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国内国际冲击做好准备。
首先,要积极倡导人类普遍安全理念。普遍安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内在要求。经过人类交往的长期发展,各国人民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经历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和平成为20世纪留给人类的宝贵资产,是实现高水平安全的基本前提,值得倍加珍惜。
普遍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因此普遍安全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联盟提供担保的安全,而是各主体共建共享的安全。本次疫情凸显了普遍安全的重要性,虽然孤悬一隅可以求得暂时的安全,但是要实现持续的安全,就必须相互合作,共克时艰。普遍安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放在各项议程的首位,作为发展的目的。只有那些在危机中能有效保护人民安全的国家,才能获得国内民众的广泛支持,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其次,要坚决抵制各种形式过时落伍的安全思维惯性。如何维护安全是各国治理中始终需要面对的主题,也是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的基本议题,因此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然而,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大多潜藏着“零和博弈”倾向,带有或强或弱的敌对、对抗色彩。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偏狭政治利益的强化下,“零和博弈”的安全思维依然根深蒂固,不时泛化弥散。
追求普遍安全、共同安全的各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塑造共识,共同抵制这些过时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自我安全不是封闭的安全,而是合作的安全;不是停滞的安全,而是发展的安全;不是唯我的安全,而是共同的安全。当前要坚决反对各种借口的“冷战”言论和做法,不能人为制造出相互隔阂的“新冷战”,不能退回到依靠军备竞赛升级维持的“相互威慑安全”,更不能置全球化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不顾,通过“逆全球化”“去全球化”“反全球化”等手段,使人类陷入霍布斯状态的“原子式安全”。
再次,要切实推动共同发展,为普遍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不同治理体系中,发展与安全已经成为互为条件的一对基本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但归根到底,安全问题要通过发展来深入解决。因此,不能就安全谈安全,为安全求安全,应该统筹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共同发展与普遍安全的关系,在相互交往、共同推进不断加深中提质转型。
要实现共同发展,不仅要鼓励各国探索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更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变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各国共同探索适合世界情势变化的发展路径。中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将本国探索和国际经验相结合,坚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做法,不搞排他性、碎片化小圈子,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缔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将本国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复苏提供了动力。
作为一个时代议题,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将长期存在于各国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议程之上。没有一套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有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的安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超越安全中的“自我优先”倾向,发展中的“自我中心”倾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与更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作者:杨雪冬,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