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手笔:进一步尊崇和弘扬科学精神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尊重科学”列为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始终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面向未来,无论是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是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都需要尊崇和弘扬科学精神,以科技成果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主体,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尊崇和弘扬科学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10家附属医院调配3.3万名医护人员和近9000张病床用于患者救治,公共卫生学院为地方政府确定预防对策和工作重点提供科学依据,国家治理研究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等院系专家在建言献策、病理解剖等方面积极贡献力量,基础医学院、电信学院等院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疫情防控,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自己的贡献。面向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推进我国科技进步;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以科技成果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进一步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过去,有些单位实行“SCI论文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甚至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这就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提高文章被接收几率,片面根据SCI期刊的喜好来确定研究方向。长此以往,会导致科研人员研究课题同我国实际需要相脱节,也会降低我国科研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有效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破除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而忽视标志性成果质量、贡献、影响等“唯论文”的不良导向,让更多论文、成果和前沿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基础在教育。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合格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更多立足国情、立足实践、善于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科技人才。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加强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