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读懂“两山”理念的时代意义和世界价值

2020-08-15 10:54: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社论】

  一个村庄的变化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变迁史。

  21世纪初,浙江作为先行地区率先遭遇“成长的烦恼”,与“发展还是保护”的挑战短兵相接。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安吉余村调研,在听取当地的发展困惑以及关闭石矿保护生态的做法后,首次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5年后,当初浙江发展蓝图的绘制者重回故地,这个“不卖石头卖风景”的村庄,以“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他面前。

  在这15年的时间里,余村、湖州以及浙江,以沉默却有力的方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样在15年的时间里,从这里策源,在更宏阔实践中不断发展并被反复检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引发巨大的共鸣,激荡起澎湃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出发,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一场从观念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自此开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自此铺展。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发展思路和社会共识向未来而行、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向和谐迈进……历史留下了这些变化的辙印。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时间记录下这些关键的节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历史忧思、深邃思考,为民情怀、使命担当,思想的光亮将永远在时光隧道中闪烁。

  时隔15年后再回头看,似乎更能看清,“两山”理念或者更早的“绿色浙江”思想的变革,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场变革的意义和成果,绝不只是“地球卫士奖”连续三年花落中国、为全球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的“新绿”、二氧化碳排放量12年间下降近一半等这些让世界赞叹的成绩,绝不只是拨“霾”见蓝天、臭水沟变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成富民产业等这些身边的显性福利,也绝不只是社会环保意识水位抬升、某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成型、多种能源资源节约等这些局部的系统性改善。而在于,它在我们还未被生态之槛完全绊住发展脚步之时,提出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境界,让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可能,让突破社会发展瓶颈成为可能,让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战略主动、赢得转型时间成为可能,从而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成为可能。这,同样为人类文明的走向提供了超越性的视野。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这场世界性危机以如此剧烈的方式发出警报:人类到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急关头,到了直面生态安全乃至生存安全挑战的决定性时刻。如何化解生存危机,如何重塑“疫后”世界?历史的脚本里,终会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中国“绿色治理”浓重的一笔。这不仅是因为,这一理念通过一些具体样板上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的经验,更因为,在学者所谓“发展大加速”、全球生态面临“临界点的大变革”的今天,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所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勇敢探索,在全球“绿色治理”中所展现的大国担当和魄力,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所描绘的关于未来的理想图景,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贡献的方案,必将增益人类福祉。

  站在“绝对贫困”行将彻底退出中国字典的时间节点上,我们驻足回看15年前的那个场景,认真复盘15年走过的征途,既是要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和战略的定力,也是为了重温初心的赤诚和使命的神圣。15年后的今天,时代呼唤我们继续吹响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的号角,人民需要我们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更多的时代考题作出回答。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不懈奋进,以更大的毅力和勇气,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