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 更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2020-07-03 14:30: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人民网北京7月3日电(记者 万鹏)“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6月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于飞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精神,必须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通过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来实现更好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根本目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宣传教育的核心。于飞告诉记者,民法典是人民的权利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文章强调,要“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以上六个分句,精要地概括了民法典七编的内容。民法典通篇围绕着人民的权利来展开:坚持主体平等指向总则编,宣示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的法律资格上一律平等;保护财产权利指向物权编,强调各类不同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便利交易流转指向合同编,规定法律对交易繁荣的促进和对主体在交易中所获利益的肯认;维护人格尊严指向人格权编,揭示法律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要素提供的保障;促进家庭和谐指向婚姻家庭及继承编,表达法律对家庭秩序的重视和对人在家庭中的身份权的维系;追究侵权责任指向侵权责任编,展现民事主体受到权利侵害后所能获得的法律救济。以上民法典七编的内容以权利为轴心展开,写满了民事主体能够享有的权利类型、取得权利的方法、行使权利的方式和权利受到侵害的保护手段。“民法典的颁布是人民权利的体系化表达,民法典的实施是人民权利的体系化保障。”于飞说。

  法与时转则治是加强民事立法工作的要害。于飞对记者说,民法典的颁布并不意味着我国民事立法工作的结束,只是意味着民事立法工作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一个新开始。一方面,民法典需要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民事特别法律、法规、法律解释和司法解释,我们需要这些规范性文件与民法典一起发挥体系性效应,才能把民法典的治理效果充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民法典颁布犹如婴儿初生,还需要与时代及社会一同长大成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才能成材成栋。于飞说,如果民法典在颁布之后陷入僵化保守和固步自封,就无法应对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行为方式所提出的众多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就会逐渐与时代脱节,无法有效回应人民的需求,最终会被人民所抛弃。他指出,法与时转则治,要求我们随着时代与时事的变化来发展我们的法律制度,民法典也不例外。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法治规律。

  公正执法、公正司法是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的准绳。于飞谈到,把民法典从纸面上的法变成社会中的“活法”,依靠的是执行活动和司法活动。他表示,公正是执法及司法活动的根本要求和操作准绳。对各级政府而言,要把民法典的有效实施作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民事主体实现其民事权利的更好条件和更强保障。对各级司法机关来说,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司法公信力,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于飞对记者强调,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和司法,是使民法典获得权威并持久维护这种权威的根本保障。

  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是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的根本。“人民的法典首先应当让人民了解,然后才能谈得上人民对法典的主动运用。”于飞指出,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人民了解起来并不容易。但也正因如此,民法典普法工作才更加有意义和价值。于飞谈到,我们应当动员法律理论界、实务界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地投入到民法典普法工作中去,把民法典送到工厂社区,送入田间地头,送到人民群众的身边,送到人民群众心里,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人民群众在了解法典基础上信赖民法典,并且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运用民法典,是民法典有效实施的群众基础。”于飞对记者说。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目的。于飞谈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日新月异的民法实践相比还不完全适应。民事生活、经济生活是社会中发展变化最快的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人格尊严保护、隐私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不断高涨的权益保护需求要求理论做出妥当的回应,以上都需要民法理论为民法典的规则体系大厦建立稳固可靠的正当性基础。民法理论的发展,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要充分汲取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以上基础上,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民法典的有效实施和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于飞告诉记者,民法典是人民的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应当努力贯彻党中央的要求,通过切实实施民法典,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