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巩固脱贫成果要促进精神脱贫

2020-06-12 08:39: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原标题:巩固脱贫成果要促进精神脱贫

  【光明论坛】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受疫情影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更显艰巨复杂。从陕西、山西到宁夏,习近平总书记密集察看各地脱贫攻坚任务,彰显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决战脱贫攻坚,既离不开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实现经济脱贫;也需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困难群众“造血”功能,以精神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贫困地区长期物质匮乏,会催生困难群众的等、靠、要意识,这种“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使人消磨意志,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曾在对闽东九县深入调研后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防止返贫,而造血机制就离不开贫困群众的观念革新、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和扶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但应看到,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有的民族地区,尽管解放后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但社会文明程度依然较低;有的地区文明法治意识淡薄,不少贫困群众沿袭陈规陋习,有病不就医,而靠信教、搞法事,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如果不从思想上扫荡这些落后观念,即便一时脱贫,成效也难以巩固。

  培育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必要条件。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涵育文明乡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针对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引导公众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广泛宣传推广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确保贫困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公平普惠均等的良好教育……这样逐步促进困难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才能激发困难群众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才能避免贫困群众脱贫后返贫,从根本上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精神脱贫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我们要持续教育引导广大困难群众转变观念,消除“贫困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帮助困难群众真正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思想,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长久坚实的基础。

  (作者:尹传政,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