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序复工复产?八位专家为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八点要求
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23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并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八点要求。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如何有序复工复产?八位专家为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八点要求,以智战“疫”,一起来看。
第一,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孙英:
当前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业。我们对这些现实问题,还有后续的一些潜在的影响,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积极地进行应对。当前,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尽量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实现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要做到这一点,确确实实要处理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的关系。第一,认识到位;这两项工作都是当前极端重要的工作,哪项工作都不能放一放、缓一缓,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必须要取得双战双胜,要有信心、要有决心。第二,措施到位;打好总体仗,两项工作要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要依据疫情的轻重,分区、分类、分级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的落实,着力解决因为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重点推进企业和项目的复工和开工,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第三,要关怀到位;疫情出现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个具体的实践,更是政府要抓好这两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做工作的同时,把人文关怀、把心理健康的关心送到每一个人心中,平复大家内心的焦虑和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出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第二,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占斌:
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紧迫性。当下,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就是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加大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就要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有新的举措,继续推出一批重要改革方案。目标导向,就是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要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不滑坡。结果导向,就是要聚焦重点、紧盯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盯住抓落实,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赢得这两场“战争”的胜利,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第三,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疫情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带来重要影响的,可能就是就业问题。我们看到,最近人力社会保障部、还有许多地方围绕保就业、稳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当下就是要更大力度地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多措并举保就业稳就业。一是从政策上多措并举,把支持企业稳岗摆在首位。要聚焦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加工制造业,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两大难点、痛点,政策要注重从融资角度为企业“开源”。二是大力拓展就业空间、优化就业服务、加大待就业者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大投资创造就业,可以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先用于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要加快发展壮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协同联动,以更多创造新业态、发展新经济来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岗位供给。要更好发挥政府采购、购买服务对扩大就业的带动作用。未来的社区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等有大量专业性的就业需要,要扩大这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充分开拓服务市场的就业潜能。还要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第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敬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更见中国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的重要体现。从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探索到改革开放道路的开辟践行再到新时代变革发展的持续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凝结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实践探索经验。也正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效能发挥下,才实现了中国从百废待兴到走向富强的跨越式发展,也在防灾救灾、脱贫攻坚等关键时期展现出强大优势,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天然优势和推动力量。
当前,在这场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是中国人民在历史实践中作出的坚定选择。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汇聚起“全国一盘棋”的磅礴伟力,形成战胜疫情不可阻挡的必胜伟力。
第五,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政:
企业一定要依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原则对复工程序进行审视。也就是说,任何审批手续,如果属于科学、有效、精准、高效的就可以实施,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否则就要调整和取缔。政府部门一定要换位思考,在确保防控效果的同时,提高复工效率、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当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网络化、集约化审批。
另外,区域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统一审批流程和相关手续,避免重复填表和申报,这样既能起到一定的防控效果,又能提高企业复工效率和生产效率。
第六,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王玉斌: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春种在即,谋划好当下及全年农业生产极为迫切,十分重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亟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和服务相关企业复工复产。笔者认为,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做到防控、保供不断档情非重点防控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由抗疫情为主转向抓生产、保供给、抗疫情并重。
二是适应发展新形势,探索创新勇担当。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生产、保供、防疫工作也会根据情势变化和相关不确定性,产生一些新的商业形态与模式。三是分类指导多助力,政策措施肩上扛。疫情防控措施可能对农业生产、经营、运销等造成一定障碍,相关部门应当突出分类指导,积极服务复工复产。
第七,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王强: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此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疫情,各级政府和党委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将宗旨意识转化为战“疫”行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面对疫情,各级政府和党委要“凝聚人民力量”,在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面对疫情,各级政府和党委要实现信息的公开和共享,积极引导群众科学理性认识疫情,提升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守好流动关口,消除防控盲区,“不让魔鬼藏匿”,让疫情防控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八,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员、副教授 周跃辉
今年一开局,新冠肺炎疫情使大家普遍担心这次疫情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我们认为,这次疫情短期内会对消费、投资等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具体来看2019年的经济数据,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第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第二,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第三,就业持续扩大和价格总体稳定。第四,外贸进出口与外资逆势增长。服务贸易逆差较上年有所收窄。这也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在加强。在环境复杂严峻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确实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也说明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当然,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全党全国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下一阶段,我们还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打好疫情攻坚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资料综合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理论频道、《学习时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