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光明日报: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补齐乡村卫生短板

2020-02-11 08:47: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之后,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这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再次强调,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在这次疫情防控战役中,广大农村表现出的种种情形再一次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非常及时、准确,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我们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定信心,坚决落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把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和乡村卫生事业推上新台阶。

  实现乡村卫生振兴,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联防联控机制、乡村卫生基础设施、个人科学卫生素养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按照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当以社会个体为主要价值对象的国家和社会行为与个体行为发生错位时,国家和社会的行为效益就打了折扣。这种错位之下,出现了各种不顾禁令聚集、瞒报者,乡村尤甚。没有思想观念的先导就不会有行动上的落实,如何实现乡村卫生观念的与时俱进、提升乡村地区人们的整体科学卫生意识,值得各地决策者重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其中,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不管这次疫情的源头在哪里,中间宿主是什么,我们都不可忽视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危害。这一点,农村地区更要重视。严管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等行为首先要从农村管起,让农民彻底摒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建立新的生存观、发展观、致富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和政府各级领导部门要切实担起责任,把保护生态的责任压实落细,把地方发展的经济链条科学化、规范化,把旧的、不科学的观念彻底革除。

  实现乡村卫生振兴,关键在于不断完善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虽然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得以不断建立和完善,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卫生医疗功能不健全、上下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薄弱等问题依旧突出。在此次疫情的应对中,部分地区公共卫生防疫知识普及缺乏专业性,自防自控外专业防控力量的付之阙如等短板,给乡村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眼下的应急之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功能齐全、上下结合、高效管用的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方是治本之策。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一号文件精神进行解读时指出,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补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政策的含金量很高,对这些有针对性的部署,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落实,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

  实现乡村卫生振兴,重点在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与城市环境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少乡村居民仍旧信奉“没脏没净吃了不生病”的土传统,不太注重个人饮食行为及卫生习惯,这些都是会影响安全健康堤坝的“蚁穴”。相比花式“硬核”抗疫,更安全长久的防线一定是所有人共同筑起的。

  这次疫情再次给我们提了个醒。广大农村是粮、油、畜生产的源头,农村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农村工作的水平影响到全局工作的高度。这一切都说明,搞好农村工作、提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迫在眉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这一硬仗和持续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将为我国乡村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提供坚实支撑。让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查漏洞补短板,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将乡村振兴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周其森,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教授,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