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促进服务消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2019-04-17 15:16:00
来源:光明网
字号

  【编者按】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这既是为了有效应对国际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变化,也是以强大国内市场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更是破解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举措。强大国内市场怎么干?有哪些生动具体的案例可供参考?就此,光明网理论部联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邀请业内多位专家学者推出系列解读文章,就如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进行专业性地深入研讨。

  作者: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 罗立彬

  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被反复提及。2019年春节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24条具体措施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可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国国情决定内需主导,中外经济总量占比此消彼长决定了内需对中国经济会越来越重要

  国内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最高的时候也只在2007年达到过8.9%。不仅如此,中国经济总量近年来在全球比重越来越高。世界银行WDI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7年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4.81%逐年增加到15.12%,基本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与此相对的是发达国家经济比重的下降,美国从27.57%到23.9%;欧盟28国从30.39%到21.40%;日本从10.01%到6.03%。同期人均GDP方面,中国年均增长率为8.74%,美国为0.86%,日本为0.84%,欧盟发达经济体为1.01%,世界平均为1.57%。中外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占比的这种“此消彼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会越来越依赖国内市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只要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越来越依靠内需的状况就不会变化。2018年,代表外需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已经低至2.59%。随着中国贸易顺差收窄和经济继续增长,内需作为中国经济主要引擎的作用会持续提升。

  特殊国情决定中国实际内需可能被低估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GDP总量还可能被低估。以中美对比为例,中国的GDP是美国的66%,但是差距主要在服务业之上。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的可比性较差,虽然网络时代服务可贸易性在增强,但是到目前为止现实中还有部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低于制造业产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66%,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已经达到了美国的95%以上。其实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中国在2014年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经济体。总之内需对中国经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应该是长期趋势。

  促进服务业消费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促进形成强大的中国市场,消费将是重要且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内需中的比重也将日益提高。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高43.8个百分点。而在消费之中,服务消费将更加重要。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相关报告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在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之前,中国在流通服务业、出行、住宿餐饮、金融保险、文化体育娱乐和以居民服务为主的其他项目的消费占支出比重都会提升。而在食品、衣着消费等生存性消费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因此,服务消费将是今后中国发展潜力最大的一部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必须要重视开发服务消费的潜力。

  一是要转变观念,承认服务消费的有效需求性质。尤其是承认“乐消费”的价值。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消费的需求重点将进一步从“产品可获得性”向由“品牌、多样性、精神愉悦、自我实现”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供给侧要提供的产出增量大多与服务业有关,产品品质提高以及多样性需求的满足需要研发、设计以及品牌等相关服务,精神愉悦需求的满足则需要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这些服务消费过程可能是无形的,容易给人造成没有实际价值的认知,甚至有人会觉得是泡沫,可是事实上这些服务当中有相当大部分直接给人带来健康的精神愉悦之感受,很多消费者也愿意为之而付款,因此是有效需求。不仅如此,它们也将是未来中国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部分。

  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优势条件培育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国内生产性服务的质量。中国目前具备非常突出的优势,可以吸收全球最优质的资源来培育适合中国市场的金融保险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者服务业。中国目前有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按照现在趋势,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在几年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会吸引未来全球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分销以及客户服务等更倾向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这些领域的全球优势资源也会向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流动和集中,形成中国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最终推动形成国际竞争力。但是要充分实现这一优势,就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应该说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如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中“及时调整《鼓励进口服务目录》,对17个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和咨询等服务进口给予贴息支持”的要求,我国将在试点的17个区域,进口创意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数字技术开发服务、和技术研发咨询服务方面将获得贴息支持。

  三是培育文化产品商业授权机制,打通文化服务与制造业相互融合、互相支撑促进的通道。除对有形产品消费追求“品牌、多样性、精神愉悦、自我实现”等,人们对于无形的文化服务消费也需要延伸到有形物品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其价值,因为一些文化体验类产品的消费受到时间的硬约束,需要延伸到不受消费时间约束的实体产品之上才能实现规模扩大和竞争力提升。以电影为例,在世界各国,电影票房占GDP的比重相对固定且非常小,比如美国电影票房占其GDP比重还不到0.06%。这是因为电影票房只能在观众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时产生,既受到空间约束,又受到时间约束,同时又受到收入约束,因此票房增长总是有极限的。但是电影市场从来都不仅仅是票房,在美国,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收入的30%,其余都是衍生品收入。通过衍生品授权,电影可以获得新的收入来源,从而支撑电影更大规模的投资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有形的制造业产品也由于获得了电影形象的商业授权而提高了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了销售额,从而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发展。这需要发展文化创意形象授权经营,对相关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有了成熟的商业授权机制,既可以发展壮大文化服务业,也可以通过制造业产品来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