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人民要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从国情出发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
如何选择现代化道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道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仿照西方模式推进现代化,结果却事与愿违,陷入发展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道路,保持发展的自主性。
从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道路。各国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现实条件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不可能完全一样。走自己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开始就强调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保持道路选择的自主性,没有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习近平同志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反复强调一定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把基本国情作为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基本依据。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应注意从本国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发展基础等因素出发选择发展道路。脱离国情、照搬他国模式,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严重后果,延缓现代化进程。
从国情出发确立现代化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现代化目标,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目标为导向引领现代化进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内涵,既保持了现代化的战略定力,又提升了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水平。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应正确确立现代化的目标与任务。现代化的内涵虽然有多个向度,但人民幸福应该是现代化的旨归。
从国情出发谋划现代化进程。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依据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保障总目标的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扭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发展愿景,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骤、阶段进行了科学谋划。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科学布局,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将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依据任务将现代化过程划分为若干具体阶段,积小步为大步,以累进求突破。
汇聚多方力量推动现代化
现代化的力量从何而来?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就在于通过改革创新、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的彰显来获得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而不是寄希望于外力来推动国家现代化。
依靠改革创新的内生力量。改革是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每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都离不开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我们党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能走在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关键在于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应通过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以创新获得持续前进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激发各方面的蓬勃活力。
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实践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这是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应注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从而找到现代化道路、破解现代化难题、实现现代化目标。
依靠先进政党的领导力量。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正是有了这个领导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先进政党选择现代化道路、制定现代化方案、推进现代化实践,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
有效协调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关系
现代化涉及发展转型、制度重塑、利益调整、理念更新,需要有效协调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智慧之一,就在于注重协调重大关系,平稳有序推动现代化进程。
实现各领域发展的平衡协调。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都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一个方面缺失或成为短板都会延缓现代化进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逐步迈向平衡协调的过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概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应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方面建设,注重发展的平衡性,避免因出现明显短板而延缓现代化进程。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平衡协调。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现代化的目标归宿,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发展,应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平衡协调。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协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果割裂与抛弃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着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使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根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应注意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之中,避免因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而影响现代化进程。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协调。社会动荡和不稳定是困扰很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难题。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既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又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新时代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协调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路径指引。可以说,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这是中国现代化平稳有序推进的一条重要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
(作者为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