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义桅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种贡献越来越体现在全球治理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时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中国不能缺席,亮明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发展奇迹,源于中国国内的治理成就,源于中国对推动世界脱贫致富、经济增长及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
互联网国际治理的中国自信,同样源于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互联网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世界意义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客观上在鼓励越来越多的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互联网发展道路。互联网中国化是全球化实现本土化的重要表现,是有效应对逆全球化的成功案例。
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传到欧洲,引发欧洲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并直接促进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今天,互联网技术传到中国,也在开创当年欧洲运用到极致的奇迹。
1994年中国介入世界互联网到今天的短短二十余年,中国创造了互联网发展的人类奇迹。现在,中国有7.3亿网民,网民数量比美国、日本网民的总和还要多,尤其是我们的网民非常年轻,在农村都可以实现“扫一扫”买东西,甚至出现“乞丐都在街边摆出支付宝”的讨饭模式,也就是说,现在中国人越来越少带零钱而是用数字货币支付了,这在美国、欧洲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世界上十大互联网巨头里面,有4家在中国;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有自己的搜索引擎,分别是美国的谷歌、中国的百度、俄罗斯的Yandex和韩国的Naver,其他的国家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互联网技术、运用及治理领域,中国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先发优势。
习近平在去年的4月19日关于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讲话(4.19讲话),充分展示了中国在互联网国际治理中的中国自信与自觉,引导了国际社会对互联网本质的认识。
互联网是什么?这是一个习以为常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中国在重新定义互联网,引领人类对互联网的认识,倡导全球互联网治理观。这是笔者重温4.19讲话及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鲜明感受。
回顾历史,中国的互联网观正悄然升级,革新换代:
一、互联网是技术。1994年,中国电脑接入世界互联网,开启中国互联网时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下,邓小平同志指出“电脑要从娃娃抓起”。
二、互联网是产业。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极大推动中国互联网从技术走向产业,联想品牌的崛起可谓标志。如今,世界IT十大巨头中四家是中国的。中国正从互联网大国向互联网强国迈进。
三、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成为信息时代的代名词。用好互联网工具,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趋势。互联网载体、平台为此得到广泛应用。
四、互联网是模式。“互联网+”口号的流行,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生产、生活、思维模式。与此同时,互联网治理也提上日程,我们探索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并影响全球互联网治理。
五、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无论把互联网当做技术、产业、平台载体抑或生产-生活-思维模式,都是因互联网而思考的,较少考虑到非网民的感受。只有将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才能告别互联网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的局面。
六、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该坚持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这是对美国倡导的互联网乃“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的超越。正如水、空气一样,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公共品,应该实行共治共享,网络强者有责任为弱者提供服务而非伤害其权益。
中国的互联网观融合了技术-主权-公共产品的互联网多重属性,强调内外统筹、虚实统筹、政企统筹,助推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乌镇倡议》提到,“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已成为驱动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人类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国际社会日益形成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这综合了以上六种互联网观,正在引领互联网空间的全球治理。
中国自古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互联网时代,应提倡“网以载道”,确立中国在网络治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东方文明古国,要推动世界非网民搭上信息革命快车,且努力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以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再实现变道超车,才能真正崛起为世界领导型国家,此乃信息时代的中国天命。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