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台商群体特点 及与大陆企业关系

时间:2008-07-15 13:11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20年来,不少有远见的台商着眼于大陆的广阔市场,他们带动了大陆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大陆企业呈现互补关系。

  台商的特点究竟源于何处?台企竞争力到底有多强?未来投资大陆的台湾企业将有哪些新特点?通过我们的专访,国内研究台商、台企最权威的专家——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原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局长、原海协会副会长刘震涛对此——剖析。

  从数字看,截至2007年11月底,大陆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50多亿美元,是否说明台商来大陆投资已经十分活跃?

  刘震涛(以下简称刘):其实仔细来看,两岸经济关系还是不活、不深。

  首先双方没有商谈的机制。基本上都是台商自己过来,能躲就躲,怕有些东西是台湾政府限制的,比如资金和行业限制,特别是高科技产业。2001年台湾联华电子通过其他途径非直接地在苏州投资建立了和舰科技,结果在2005年初遭到了台湾当局的闪电调查,和舰和联电高管遭抄家、传讯,受到了罚款和起诉。因为担心大量业务和先进技术流入大陆,台湾当局一直限制台湾芯片厂商到大陆投资。事实上这致使台商竞争乏力,这方面需要放宽。目前这种障碍正在消除之中,台湾当局正在慢慢调整投资上限以及产业限制的不合理规定。

  不深的地方体现在,台商来大陆基本上是自成体系的。供应链在台湾,原料从台湾采购过来;围绕整机厂周边的小厂也跟着过来,这些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和大陆企业没有什么关系;销售体系也是他们自己的,就是所谓的“两头在外”。经营模式上以自营为主,像昆山90%的台资企业都是台商独资,不和大陆企业有任何来往。研发方面,主要的都在台湾。所以说两岸的合作关系很不深入,今天这样的局面,对整体台资企业的竞争是不利的。

  去年开始政府对于出口退税、加工贸易行业的调整,劳动法的新变化,使台商们受到了一些冲击,这都和他们之前与大陆经济关系不深、不活有关系。根源在于台湾当局推行的政策使得台商缺乏面对大陆政策变化的应对能力,他们是绑着手脚在大陆发展。

  台商本身企业的活力很强。如果台湾的限制取消,台商就有出路。现在资金切断、技术受阻、供应链上“三通”没通,成本就高。这样无形中比其他外资的竞争力就差一些。很难应对当前复杂的形势变化。

编辑:陈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