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国际解读

时间:2012-03-08 11:25   来源:新华网

西点军校招生广告上的照片显示,该校教室曾悬挂雷锋画像

头戴雷锋帽的马克·力文弹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制图/刘江

  西点军校曾挂雷锋画像 美国友人翻译日记 洋教授唱响榜样 外国专家解读雷锋精神——

  随着纪念雷锋牺牲50周年的到来,这个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又重新被人们提起。国内迅速涌起的全新“学雷锋”热潮,同样引发了外媒的集体聚焦。

  事实上,雷锋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外媒观察中国的窗口。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外媒开始关注雷锋。“一个中国好人”,这是外国人了解雷锋、感知雷锋精神后的最直接表达。

  在异国他乡,那些了解雷锋的人们,有的将雷锋的形象和故事传播到世界,有的则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着雷锋……

  学雷锋·外媒回顾

  从未被困难压倒过 雷锋变得不可或缺

  在雷锋刚刚被人知晓的时候,就有外国媒体对中国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进行了报道。

  1963年11月27日,阿尔巴尼亚《青年之声报》登载了雷锋日记摘录,并在“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的标题下介绍了雷锋的生平。

  当时的《青年之声报》将“雷锋的短促而丰富的一生”概括为“以高度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出来的普通人的一生”。而在这场学习运动的影响下,全中国已经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雷锋精神似乎被各种物质生活所淹没,但也正因如此,人们开始呼吁需要雷锋精神。1987年3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北京的宣传者请回他们在60年代的英雄:雷锋”。报道说,“北京街头出现了横幅,公共汽车上张贴着标语,上面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些共青团员擦洗了街头的公用电话亭。”

  1998年的“雷锋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雷锋从来没有被困难压倒过。他的乐观主义能给人以勇气,能缓和社会的紧张关系。”雷锋精神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雷锋随时代“变身” 成时尚字眼

  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对于学习雷锋精神从膜拜式转为了理性的思考,一些曾经有关雷锋的尘封档案也被解开。人们开始了解到,曾经的雷锋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穿过皮夹克,骑过摩托车,留着“刘海”头。

  所以,美国《时代》周刊会把雷锋称为“戴皮帽子的嬉皮士”。用《时代》的话说:“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11年,一个名为《雷锋侠》的短片在网络上风靡。身着绿色军装,外披红色斗篷的“雷锋侠”变身成了超级英雄,他引导盲人过马路,还会刮掉贴在路灯灯柱上骗人的小广告。尽管有人指出这部短片的原型是做好事的普通清洁工人,但是在网络上,还是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不少人说“雷锋”又回来了。

  日本《读卖新闻》风趣地说,“雷锋”现在在中国是很时尚的字眼,如果和朋友聊天说到这个人,那么你肯定不“Out”。

  香港《南华早报》认为,“毛泽东时期的偶像仍是新时期的英雄”,只不过需要“变身”。这种真实而谦逊地塑造人物的方式,使这个英雄得到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喜爱。相比过去,新时期的公众对一个心肠好又亲切的小人物会更加认同。

  学雷锋·最新声音

  美国式解读雷锋:多为他人考虑一点

  日本《读卖新闻》日前一篇题为“中国加强全民思想工作,盛赞人民的楷模雷锋”的文章注意到,中国的媒体连日来都在报道雷锋精神,中国社会需要通过宣传雷锋整治社会风气,增强民众的凝聚力。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指出,在雷锋牺牲5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在将雷锋重新树立为“超级明星”。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认为,雷锋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中国这次宣传“学雷锋”是为了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培育文明新风,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贬斥失德现象。

  “雷锋,一个20世纪60年代因其革命热情而被广泛称赞的战士,他那种大公无私的行为成为他短暂一生的最好描述。”英国《金融时报》4日如此总结英国人眼中的雷锋。

  美国全国委员会中美关系主席史蒂芬·欧伦斯则给出了一个对于雷锋精神的美国式解读,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雷锋与美国青年最新偶像、NBA华裔球星林书豪相提并论,“林书豪的努力和东方谦卑的为人处世其实和雷锋精神是一致的。林书豪每场比赛超过10次的助攻与配合,不仅成就了全队的成绩,也成就了自己”。

  欧伦斯说,并不是每天都能遇到舍己救人的事件去成就人生的伟大,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为他人考虑一点点,雷锋精神就能融于生活了。

  学雷锋·海外故事

  美国西点军校 曾挂雷锋画像

  美国西点军校也学雷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新闻标题曾火热过一阵。 “当时,谁也没有具体的资料来断定这件事的真假,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抚顺雷锋纪念馆前馆长张淑芬说。

  美国西点军校媒体关系负责人特丽莎·布林克霍芬今晨接受法晚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她已向西点军校外语系求证,上世纪80年代西点军校的教室中的确悬挂过雷锋的画像,下面有“学雷锋,树新风”六个汉字,画像旁边有一面中国国旗。

  记者随后采访了西点军校公共事务办公室的专家吉姆·福克斯,他说知道雷锋是中国最著名的军人。西点军校有些学员选修汉语,在学员学汉语时,很可能有介绍雷锋的内容,便把雷锋的画像找来挂在学员学汉语的教室里。“图片很可能是学员从哪个图书馆或者旧书摊上弄到的。”吉姆说。

  据张淑芬介绍,2002年8月,时任雷锋纪念馆馆长的她曾特地前往美国,但可惜没有拿到具体的资料证实雷锋精神曾在西点军校传播。同年9月,她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打电话的人名叫田志芳,是原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一等秘书。

  田志芳的这个电话为张淑芬送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就是他手上有一份珍藏了16年的西点军校招生广告,这份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招生广告内页上,印有一幅教室的照片,教室的墙上悬挂的正是雷锋画像,雷锋身着军装、头戴棉军帽,十分显眼。

  今年2月10日至13日,田志芳一行再次赴美走访了西点军校,并见到了吉姆·福克斯先生,吉姆看见田志芳出示的照片后,立即就认了出来:“这是我们以前招生广告里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那间教室,正是西点军校的汉语教室。

  田志芳指出,不能仅凭一张挂在墙上的图片,就轻易判断说“西点军校学雷锋”。但是也应注意到,要在几十年前搞到一张大尺寸雷锋像,对于西点军校的学员来说恐怕也不十分容易。

  “肯花力气设法弄一张雷锋像,并挂在了教室的墙上,这说明雷锋在部分西点军校学员中的影响是不小的。因此,西点军校挂雷锋像,完全可以作为雷锋的影响力走出国门的一个旁证。”田志芳说。

  洋“雷锋”翻译《雷锋日记》:希望每天帮助他人

  2005年,美国人罗杰斯来到中国,现任辽宁锦州市商业银行国际部经理助理。罗杰斯全名叫雷夫·艾里克·罗杰斯,因“雷夫”被误读为“雷锋”,从此便和这位中国英雄结缘。

  罗杰斯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洋雷锋”,他曾慰问儿童医院的脑瘫患儿,援救在海外遇到困难的中国留学生。他曾荣获辽宁省“雷锋奖章”。工作之余,他将《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并自费印刷若干份送给在美国的朋友。

  罗杰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原本,很多西方人知道的雷锋形象只是一名军人手握钢枪的画面,但读过英文版《雷锋日记》后,他们会问为什么人们没有更多地了解雷锋呢?雷锋的话,都是国际化的。

  现在人们会崇拜一些奢侈品,互相比较名牌。雷锋的话其实很适用,比如他说生活真正的美好就是农民的手、工人脏脏的制服、军人的脚,这些才是最美丽的。我也认为这些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那些奢侈品的美丽都是虚假和浮华的。

  罗杰斯说,雷锋从来不会说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都是别人在流传他的故事。我也希望走他这条路,不是今天我要去帮助他人,而是每天如此。

  洋教授唱雷锋:他是凡人也是英雄

  3月4日,美国乡村音乐歌手马克·力文手持吉他,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雷锋事迹原创摄影作品展上,用汉语弹唱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宣传雷锋精神。

  马克·力文于1948年出生在洛杉矶,是乡村音乐家、专栏作家,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在他看来,雷锋是一个“热心肠、负责任、乐于助人的年轻士兵。”力文教授告诉法晚记者,他曾在美国当了30年的全职志愿者,致力于帮助贫穷的人们改变困境。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听说了雷锋。来到中国后,他认识了现在的经纪人傅涵女士和她的父亲,从他们那儿听说了许多雷锋的故事,并学会了唱一些经典的红色歌曲,包括《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书》等。

  力文教授认为,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致力于慈善,但通常不是明星大腕就是名商富贾,他们往往是为了名利而慈善。雷锋则不同,他一味付出,不计回报。在力文教授的心目中,雷锋是一个凡人,更是一位英雄。

  “在中国,人们乐于树立道德模范,遵守慷慨助人的原则,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力文教授说。(郭悦 程磊 尹晓琳 杨铮 蒋伊晋 徐晨晗 )

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