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改革开放后,去除特定时代的烙印,重新发现雷锋的当代意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回顾雷锋22年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在这些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2月27日《新京报》)。
随着3月5日的临近,近日不断有人在网上探讨“给雷锋精神赋予新内涵”的话题。对此,我个人认为,在“概念雷锋”不断被人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的内涵,恰恰需要一个“去新”和“提纯”的努力。因为片面求“新”,很容易让雷锋精神被打扮、被修饰,容易被人依据不同的人文气候,作出变幻不定的解读。正因为此,才更应该把雷锋精神放在传统美德与普适价值观的结合点上,从人性化视角,进行一番能够历久弥新、更能被人普遍接受的“提纯”。
从媒体还原的真实雷锋生活来看,雷锋精神的最“纯”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忠诚。从做拖拉机手到炼钢工人,从炼钢工人到参军,雷锋的个人收入一次比一次低,而选择的依据,无一不是从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坚持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是雷锋精神的最动人之处;二是仁爱。几十年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雷锋事迹中的最主要内容,也几乎成了雷锋精神的代名词;三是智慧。雷锋爱学习、肯钻研,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敢表达、善表达的人。抛开内容中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这种求知上进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无论于社会、于个人,也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推崇的。
在新的背景下理解雷锋精神,如果强调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政治概念,无疑太抽象;如果仅仅局限于“做好人好事”,无疑又太片面。“提纯”之后的雷锋精神,起码有两点令人可感可知:一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只要人心向善的社会主流思潮没有改变,“提纯”之后的雷锋精神,就永远不会过时,也用不着修饰打扮;二是把有血有肉的真实雷锋与雷锋精神对比来看,雷锋不仅人人可学,而且没必要完全照抄照搬。不仅可以全面地学,也可以有选择地学。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即使没有和学雷锋联系在一起,其实也是实实在在地“学雷锋”。(马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