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第十四届京台科技论坛即将在京开幕,这是京台两地高科技产业交流互动的一件大事,为各方高度关注。
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活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北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上千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秀的科技成果却无法与市场相结合,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京台两地科技产业界有识之士为了将北京独特的区域优势与创新能力和台湾充裕的资金实力与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以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为主题的交流合作项目应运而生。
1998年9月,由北京市台办、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主办的“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研讨交易会”在京举行,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这次“科交会”仅台湾方面就有400多位工商企业界和科技学术界代表与会,签订合作意向或协议68项,合同金额2.3亿美元。首届科交会充分展示了北京良好的科技成果研发优势,大力宣传了北京的投资环境和鼓励台湾同胞来京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了京台两地企业界的联系,为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一个全新、稳定的模式。
2001年5月,根据两岸经济环境和北京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四届“科交会”被正式更名为京台科技论坛暨京台科技合作研讨洽谈会,并沿用至今。2005年京台科技论坛被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交流项目之一。
京台科技论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见证和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推动力量,十四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1998年至2001年的四届京台科技论坛,是论坛的初始期,着眼于推动京台两地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以面向知识经济为核心的首都经济的发展,发挥彼此在经济科技发展上的互补性,开创新世纪的京台经济科技合作。2002年至2008年的七届京台科技论坛,是论坛的成长期,围绕奥运商机和共创产业标准这一主线,以发展京台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为基本出发点,着眼于前瞻性和实效性交流,引领京台经济科技合作迈向更广领域。2009年以后,是论坛的成熟期,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机遇,推动两岸单向投资逐渐向双向投资转变,以建设北京“世界城市”为契机,开展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京台科技论坛的成功在于始终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脉搏,紧紧契合京台两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承“层次高、范围广、有特色、重实效”的办会方针和“协会对接、企业互动”的办会模式,循序渐进设立了一系列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的专业领域论坛,通过高端对话和业务研讨,务实推动京台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积极成果。
京台科技论坛引领两岸共创产业标准发挥了前瞻性的作用。产业标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产业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产业标准长期为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形成了制约两岸经济发展的瓶颈。21世纪初,一批京台两地高科技产业界和理论界人士提出了“两岸共同标准应从手机充电电源标准开始”的观点。2003年第六届京台科技论坛以后,相继设置了数位电视、闪联、Linux、3G手机、软件标准、移动电视技术等标准产业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两岸产业标准合作。2006年,国共两党声明中将“共创两岸共同标准”列为议事项目;2007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了手机充电器及接口的技术标准,标志着两岸创建共同标准的行动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第一步。
围绕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是京台科技论坛始终不变的议题。把握全球经济的发展动向,集中京台两地科技界、产业界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和完善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和合作机制,是论坛举办十四年来不断前进的基本方向。从知识经济到奥运经济再到世界城市,每一个热点议题都为论坛平添了新的动力和空间。科技创新、关注民生是京台科技论坛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京台两地经济发展规划和首都经济科技发展热点议题,实现优势互补,论坛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和民生热点专业论坛,涉及IT产业、奥运商机、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绿能建筑、新兴产业、汽车电子、企业资讯化、医药科技、新能源、食品安全、金融投资、城市建设等领域,探讨了双方合作的前景。论坛不仅推动了京台两地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发挥了辐射全国、带动其他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的作用。一批有实力、重量级的台资企业通过论坛研讨确定了投资方向,除富士康工业园项目、富士康—清华纳米研究中心、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代工厂、新光三越与北京华联合资项目、威盛电子研究中心、鼎好电子商城科技项目等落户北京外,还有不少台资企业借助论坛这个平台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科技产业发展潜力,移师大陆,兴起了新一轮投资办厂的热潮。
代表层次高,参与人数多,论坛规模大是京台科技论坛的显著特点之一。京台科技论诞生在两岸关系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因此一开始就受到了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包括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中央领导同志、国台办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历届论坛的筹办工作,亲自出席开幕式或者会见与会的台湾贵宾,听取他们对两岸,特别是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尽管两岸形势变化有时对论坛造成一些冲击,但每届论坛及其相关活动都会吸引来自北京、台湾和周边省市的工商产业界人士报名参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参加论坛的两岸知名人士、百大企业和上市公司负责人、工商产业界和学术界代表已逾三万余人次。论坛的规模持续扩大,1998年首届论坛只设有一个专题论坛,到第十三届论坛时已经开办了18场专业论坛以及100多项考察交流活动,规模明显扩大。历届论坛不仅得到北京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还得益于包括台湾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台北市电脑同业公会、台湾区电机电子同业公会、英业达集团等在内的一贯支持和热心于两岸经济交流的台湾民间经济组织和著名企业的积极参与,两岸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工商产业界知名人士应邀在论坛发表演讲,为两岸经济科技合作献计献策,带来了新的科技发展理念和思路,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两岸同胞和经济科技共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台科技论坛成功探索“协会对接、企业互动”交流机制。经过不断积累和发展,京台科技论坛逐步探索出“协会对接、企业互动、专业服务”的交流机制。历届论坛筹备之初,北京市台办与北京市各相关部门、两地产业协会进行反复沟通协商,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京台两地经济科技合作的领域,确定论坛主题、内容和重点。两地产业协会立足自身发展,以直接双向、互惠互利、分工协作作为对接方向,以市场供求、企业互动为对接模式,以相互协商、无限沟通作为对接规则,使各行业协会目标统一,分工明确,参与规模日益扩大。两地企业在各自所属协会的安排下进行技术管理经验交流和产品展示,利用京台科技论坛这个平台建立了长期联系和交流机制。“协会对接”不仅是京台科技论坛独具特色的办会形式,也成为京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最有效手段。
十三年的京台科技论坛,经历了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也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它不仅是京台两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品牌活动,也是两岸不断加深经济互信的一个缩影。2008年12月,京台科技论坛首次移师台湾举办,这是京台经济交流与合作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2010年12月,第十三届京台科技论坛在台举办期间,北京第一家赴台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京泰发展有限公司在台开办分支机构,迈出了北京市企业进军台湾市场的第一步。十三年间,以京台科技论坛为平台两地共签署约150个合作协议,协议金额超过60亿美元。京台科技论坛已经成为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是海峡两岸工商科技界开阔视野、相互交流、共享机遇的重要平台,标志着京台经济、科技合作进入了全面、稳定发展的新时期,为推动京台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北京“十二五”规划正在迈出坚实的步伐,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为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合作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京台科技论坛暨2011年北京台湾名品博览会” 即将召开,届时京台两地行业组织、知名企业、著名学者将围绕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视、汽车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嵌入式技术、金融合作、食品安全、双向投资贸易、农业合作、农产品物流合作、女企业家专场交流等十多项议题进行专题研讨。特别是台湾名品博览会首次落地北京,近200家知名企业将展出近10000项商品,对进一步推动京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双赢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两岸科技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京台科技论坛将会越办越好,京台经济科技合作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中国台湾网通讯员 郭宁 李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