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2日电 台湾《工商时报》12日发表社论说,台湾财政部门公布的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资料显示,8月出口年增率负4.2%,连续6个月衰退,这敲响台湾竞争力的警钟。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财政部门公布的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资料显示,8月出口年增率负4.2%,连续6个月衰退,今年1至8月负成长5.6%。台湾财政部门表示:“即使下个月有望回稳转正成长,但全年出口负成长已成定局”。对于台湾出口出现负成长,固然可以归咎于欧债危机和全球景气低迷,但是台湾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恐怕是台当局更应重视的一大警讯。
基本上,欧债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成长减弱,必然影响各个主要出口地区的出口成长空间。但是,近年来台湾的出口成长扩张能力落后于其它国家,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今年前8月台湾出口表现在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中表现最差,不仅不如韩国的负1.5%,也输给日本、新加坡、大陆和美国等,尤其敲响台湾竞争力的警钟。
就出口地区结构观察,今年8月份台湾对欧盟(27国)出口减少17.7%、对美国出口下滑8.4%、对大陆(含香港)出口缩减5.7%,固然显示台湾受到欧债危机直接之冲击仍最大,亦影响台对欧美出口成长,同时也间接拖累台湾对大陆出口衰减。但是下列趋势却值得重视:
第一,原本台湾出口产品在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市场占有率,就明显落后于日本、韩国、大陆等亚洲区域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如今欧韩、美韩FTA生效,开始分阶段降低出口税率,已经使得台湾产品在欧美进口市场竞争条件恶化,直接冲击台湾产品价格竞争力,使台湾厂商在欧美市场的经营条件更为恶化。
第二,就大陆市场而言,过去台当局一向将台湾出口至大陆之比重逐年下降(今年1至7月台湾出口至大陆占总出口比重为26.7%,较去年同期28%减少1.3个百分点),解释为“出口市场正朝多元化方向迈进”。事实上,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乃是对于台北产品在大陆市场之竞争力状况,陷入错误的判断而不自知。
第三,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缩减,凸显出两岸产业已经由垂直分工变成相互竞争的状况。因为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产品有高达87%产品属于中间产品,如今随着中国大陆国内产业升级发展,大陆自身产业之中间原物料和机器设备进口替代能力增强,进口需求持续下降。
对于出口衰退,台“经济部国际贸易局”继“出口龙腾计画”之后,再次推出“出口振兴之策略与作法”,密集推动“贸易尖兵”、“海外据点展触角”、“客制化找买主”、“扩大外商来台采购”等措施,这些努力无疑对于带动岛外买主与台湾建立采购关系,具有正面意义。但是,正如台湾以手机为主的资通讯产品因在欧美市场遭遇三星及苹果手机双面夹击,以及深陷智财权专利战的困境一样,若无法因应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趋势,重新创造台湾产品在全球市场与供应链体系的“地位”与“新优势”,光靠短期性的出口振兴作法,将难以扭转出口衰退趋势。
对此我们认为,台湾当局主管单位有必要建立协助产业创新加值,及鼓励企业在台湾发展新供应链的政策支持机制,协助各产业开发高值化的商业模式与投资机会,致力于协助各产业提升设计力;此外,并应建构开放性的创新平台,提供中小企业创新加值所需的软件或共通技术。经由这些努力,才有可能开创崭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