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建"华人纳斯达克" 专家称台IT业有潜质

时间:2011-07-22 10:09   来源:东南网

  本月中旬,在台北举行的第二届两岸竞争力论坛上,两岸专家透露了一个新信息:台湾股市应当成为、并有条件成为华人经济圈的“纳斯达克”。

  纳斯达克交易所位于美国华尔街,是全球最著名的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平台。台湾股市欲打造成为华人“纳斯达克”,底气从何而来,途径如何选择?

  优势 高科技产业链完整

  股市的基础是整体经济面,经济面呈现何种特色,股市也会体现出何种特色。例如香港地产、金融发达,所以香港股市的地产、金融股力量强大;大陆国企、能源企业实力强悍,所以大陆股市的国企股、能源股引领风骚;而台湾高科技企业令人称羡,所以台湾股市四成以上股票是以半导体、电脑及其周边设备为代表的电子股。

  台湾华南金控总经理刘茂贤表示,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全球扮演了重要角色,尤以IT产业为主,拥有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台大经济系教授林建甫介绍,台湾产业亮点包括资讯、通讯、光电等,高科技产业聚落完整,科技类股成交比重最大,代表股民对科技业者的关注度高;同时,台湾对科技业了解较深,容易给优质科技业较高评价,未来科技业在台融资成功的几率较高,这是吸引科技业前往台股的两大诱因。

  学者们建议,台湾可利用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上的突出地位,打造成为华人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平台,成为华人经济圈的“纳斯达克”。

  时机 大中华经济圈正在形成

  台股要想成为华人世界的“纳斯达克”,必须依赖于华人经济圈的形成,因为包括股市在内的金融业,其本质是增强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动性,只有华人经济圈形成了,才有需要服务华人经济圈的统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重要载体就是股市。

  台大经济系教授刘碧珍称,当前两岸三地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成,人口约占世界两成,特别是在全球金融风暴过后,更凸显出大中华经济圈在全球经济版图上的位置,它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特别是中国大陆,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刘茂贤总经理认为,为满足大中华经济圈庞大的金融需求,两岸三地股市应整合彼此资源,分工合作,共同构建大中华资本市场。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活跃在两岸三地间的大量不知投向何处的游资,充分导入到两岸三地企业中,一来减少通货膨胀风险,二来加速区域内产业升级。

  路径 三地股市分进合击

  资本市场也称证券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就目前两岸三地资本市场而言,大头是股票市场。去年仅大陆的沪市和深市,其上市公司市值分别达到近3万亿美元和1.3万亿美元,同年台股的股票市值为8300亿美元,港股市值为2.8万亿美元。三地股市怎样利用如此庞大的筹资平台,如何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互补,是大中华资本市场能否雄视全球的关键。

  厦大经济学院教授黄梅波分析了各自优势。她介绍,大陆股市的优势是资源和市场,上市公司资源异常丰富,以内需型和大型国企为主;台股的优势是产品种类丰富,股票换手率高,产业特点是以电子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港股的优势则是国际化程度高、透明度高,资金出入自由,以金融、地产业股票为主。

  刘茂贤总经理建议,未来两岸三地股市分工,台湾可主攻高科技,打造成华人圈的 “纳斯达克”;大陆可重点发展大型企业、能源企业融资平台;香港则致力向金融、地产方向发展。如此,大中华经济圈便有望打造成一条可媲美纽约华尔街的东方 “华尔街”,而台股是这条“华尔街”上的“纳斯达克”。

  瓶颈 金融宏观监管缺失

  黄梅波教授称,要想整合两岸三地股市资源,面临一系列制度构建、基础建设的问题,例如三地货币清算机制、三地电脑结算网络,以及统一资讯披露制度、统一会计税收框架等。

  目前三地金融合作已经有了“两两合作”基础,即大陆和香港的合作、台湾和香港的合作,以及大陆和台湾的合作,在这三组合作中,大陆和台湾的合作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的阻碍,成为三地股市资源整合的“软肋”。因此,两岸金融合作实质性的突破,成为三地股市分工合作的关键。

  厦大校长助理庄宗明表示,两岸金融监管机构至今未能进行正式的监管合作,虽然签了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提供了金融合作监管的制度基础,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性原则,需要具体配套措施落实,接下来迫切需要建立两岸宏观、微观层面的金融监管合作体系。

  庄宗明介绍,国际《巴塞尔协议》关注微观面的金融监管,两岸微观监管可遵照执行,难点是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合作体系,这是两岸金融监管合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他建议,可在MOU基础上,成立 “两岸金融合作委员会”,这是超越两岸金融监管部门的区域监管机构,由双方分派专业人员进驻,进行系统性风险监管和跨境金融业务的监管。(《海峡导报》 记者 兰文)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